一、对付肿瘤,为啥有两种“打法”?
同样是治肿瘤,介入和化疗听起来都挺厉害,但到底有啥不一样?简单说,化疗像“全面作战”——药物通过血液跑到全身,不管是肿瘤细胞还是快速生长的正常细胞,都可能被“攻击”;而肿瘤介入像“精准投弹”——医生直接把武器送到肿瘤附近,专打病灶,尽量不打扰正常组织。就像家里进了老鼠,化疗是全屋撒药(可能呛到自己),介入是把毒饵精准放在老鼠洞口(安全又高效)。
二、化疗:“全身撒网”,适合肿瘤“扩散跑”的情况
化疗药是“流动的武器”,不管肿瘤长在肺里、肝里还是骨头里,只要吃进去或输进血管,就能顺着血液流到全身,哪里有肿瘤细胞就打哪里。这种“全面作战”的优势,在于能对付已经扩散的肿瘤(比如癌细胞转移到淋巴结、骨头)。
化疗的“作战方式”:
1. 口服或输液:化疗药进入血液后,像撒网一样覆盖全身,遇到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就“下手”(肿瘤细胞分裂快,对化疗药更敏感)。
2. 副作用和“误伤”有关:化疗药分不清肿瘤细胞和毛囊细胞(头发生长快)、胃肠黏膜细胞(更新快),所以会出现掉头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就像撒网时不小心捞到了小鱼。
有个乳腺癌患者,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骨头,医生给她用了化疗,全身的肿瘤细胞都被压制了。她说:“虽然掉了头发,但骨头不疼了,值!”
三、肿瘤介入:“精准投弹”,专打“固定堡垒”
肿瘤介入不搞“全面进攻”,而是先找到肿瘤的“老巢”,再把药物或器械直接送到病灶处。这种打法适合肿瘤还没大范围扩散、位置比较固定的情况(比如肝癌、肺癌、子宫肌瘤)。
(一)介入的“三大精准武器”:
1.动脉灌注化疗:把导管插进给肿瘤供血的动脉里,直接往肿瘤“家门口”打化疗药。这样肿瘤处的药物浓度是全身化疗的5-10倍,杀伤力更强,而全身的药物浓度低,副作用小很多。就像把除草剂直接喷在杂草根上,比撒在整块地里省药还高效。
2.栓塞治疗:找到肿瘤的供血血管后,往里面打“栓塞剂”(比如明胶海绵、微球),堵住血管断了肿瘤的“粮草”。肿瘤没了营养,就会慢慢萎缩。肝癌患者常用这种方法,有个患者肝里的肿瘤被栓塞后,三个月从5厘米缩到了2厘米,连医生都夸“饿瘦得真快”。
3.消融治疗:用一根细针插进肿瘤里,通过高温(射频、微波)或低温(冷冻)直接“烧死”或“冻死”肿瘤细胞。适合小肿瘤(3厘米以内),就像用激光笔精准点掉纸上的墨点,周围的白纸(正常组织)几乎不受影响。
(二)介入的“伤口”有多小?
介入治疗大多从大腿根或手腕的血管进针,导管比筷子还细,术后只需要贴个创可贴,当天就能下床。有个肺癌患者做完介入,第二天就去公园散步了,邻居都问:“你这不像刚做完手术啊!”
四、啥时候选化疗?啥时候选介入?看肿瘤“脾气”
1. 选化疗的情况:
l 肿瘤已经扩散:比如胃癌转移到肝、肺,癌细胞跑得到处都是,需要化疗“全身追杀”。
l 肿瘤对化疗药特别敏感:有些肿瘤(比如淋巴瘤、白血病)就怕化疗药,用化疗能快速控制病情。
l 术后“扫尾”:手术切掉大肿瘤后,用化疗清理可能残留的“散兵游勇”,降低复发风险。
2. 选介入的情况:
l 肿瘤位置固定、个头大:比如肝里长了个6厘米的肿瘤,还没转移,介入能直接打药+栓塞,让肿瘤“饿死+毒死”。
l 身体扛不住化疗:有些患者年纪大、体质弱,化疗的副作用(恶心、白细胞下降)可能让身体更差,介入创伤小,更适合。
l 化疗效果不好:肿瘤对化疗药“耐药”(就像老鼠不怕某类毒饵),可以试试介入换种“武器”。
很多时候,介入和化疗会“联手作战”:比如先用介入缩小肝肿瘤,再用化疗防止转移;或者化疗后肿瘤还有残留,用介入精准清除。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类型、位置、患者体质,制定“组合拳”方案。
五、副作用大比拼:介入更“温柔”,化疗更“凶猛”
1. 化疗的副作用:来得广,持续久
l 全身反应:恶心呕吐(化疗药刺激胃肠)、掉头发(毛囊细胞被误伤)、白细胞下降(骨髓造血细胞受影响),这些反应可能持续到化疗结束后1-2周。
l 个体差异大:有人化疗像“小感冒”,有人却吃不下饭、浑身没劲,和肿瘤类型、药物种类、个人体质有关。
2. 介入的副作用:范围小,恢复快
l 局部反应:肿瘤被栓塞或消融后,可能出现“缺血疼痛”(比如肝癌介入后肝区胀疼)、低烧(肿瘤坏死吸收引起),一般3-5天就缓解。
l 很少影响全身:因为药物集中在肿瘤处,很少出现掉头发、白细胞大幅下降,患者术后当天就能吃饭、散步。
有个肝癌患者对比了化疗和介入:“第一次化疗,吐了三天,床都下不了;后来做介入,就觉得肚子有点胀,第二天就能去菜场买菜,差别太大了!”
六、选治疗方式时,多问医生这几个问题
1. 我的肿瘤适合“全面打”还是“精准打”?(看是否转移、位置是否固定)
2. 两种方法的“有效率”大概多少?(比如介入让肿瘤缩小的概率,化疗控制病情的概率)
3. 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有办法预防吗?(比如提前用止吐药减轻化疗反应)
4. 治疗后多久能恢复正常生活?(介入一般1周内,化疗可能需要2-4周)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算账”:哪种方法获益大、风险小、生活质量影响少。别不好意思问,把疑问弄清楚,才能更安心地配合治疗。
肿瘤介入和化疗,没有“谁更好”,只有“谁更适合”。就像冬天取暖,有人适合穿羽绒服(全面保暖,适合户外),有人适合用暖手宝(精准加热,适合室内),关键看具体场景。
现在治肿瘤讲究“个体化”,不是一种方法用到头。很多患者先化疗控制大局,再介入精准清除,最后用靶向药巩固,像“多兵种联合作战”,效果越来越好。
记住:不管选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打败肿瘤。多和医生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战方案”,才能少受罪、效果好,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裴高油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介入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