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光线依旧明亮,各种机器规律地发出细微声响。护士小张轻步走到12床前,俯身检查那位肺炎患者的呼吸机管路连接情况。她刚刚认真洗过手,又换上一副崭新的无菌手套,方才伸手轻轻触摸接口——每一个动作都像在精密排雷,因为一个微小的疏漏,就可能引爆一场看不见的爆炸——院内感染。在这里,每一秒都是与无形之敌的生死争夺战。
ICU为何成为感染高危之地?原因复杂:病人自身已然极其脆弱,免疫防线早已伤痕累累;各种维系生命必须的管道(如呼吸机插管、深静脉导管、导尿管)却也为病原体开辟了入侵身体的隐秘通道;大量高强度的医疗操作频密进行,客观上增加了病原体传播的机会;再加上病情危重病人高度集中,病原体在此处极易找到新的宿主,得以蔓延传播。
敌人阵营中,潜伏着多重耐药菌这类“超级战士”——它们对多数常规武器(抗生素)免疫,更令治疗艰难重重。不动杆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等名字,在医生们眼中如同战场上的劲敌番号。它们常常隐匿于设备缝隙、门把手、床栏等环境表面,更在医护人员手上悄然移动,伺机而动。至于病毒(如流感、诺如病毒)和真菌(如念珠菌),则擅长在免疫力严重受损的病人体内肆虐。它们如同看不见的毒雾,能通过飞沫、接触甚至空气(在特定操作中)悄然传播,悄无声息地扩散蔓延。
守卫生命防线,ICU布设了多重防御工事。环境净化是第一道屏障。每日多次的环境清洁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表面,一丝不苟。对于空气传播风险极高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或特殊感染病人(如开放性肺结核),负压病房便成为关键堡垒,确保污染的空气无法向外逸散——这种技术曾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阻断传播路径则如同修建护城河与吊桥。手卫生是“护城河”:接触病人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接触体液后——这五个关键时刻的洗手或手消毒,是阻断接触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武器。而“吊桥”便是个人防护装备(PPE):隔离衣、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面屏等,在接触感染病人或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为医护人员提供有力防护。最后,保护宿主是巩固城墙。严格的无菌技术贯穿于置入导管、更换敷料、吸痰等所有侵入性操作。医生们对抗菌药物精打细算,防止滥用导致耐药菌滋生;营养支持、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等措施,也旨在增强病人自身残存的抵抗力。
这场战争没有战鼓助威,其胜利常体现为“零发生”的平静。感控团队每日穿行在病床间,目光如炬,检查措施落实,追踪每一例可疑感染。护士为病人翻身时,会万分小心避免拖拽管路;医生进行纤支镜操作前,必严格执行环境准备与三级防护;清洁员擦拭仪器时,对按钮、旋钮缝隙的消毒一丝不苟——每个岗位都是防御体系上的坚韧链条。
据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近年数据,我国ICU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约在3.5‰左右,而国际先进水平可低于2‰。每下降千分之一,背后都是无数生命的得救和难以估量的医疗资源节省。这些数字无声证明,那些看似繁琐的洗手动作、防护装备的穿戴、环境的反复擦拭,绝非徒劳。
ICU内这场与微生物的“隐形战争”永不停歇。在光影闪烁的仪器和无声流动的液体间,医护人员以知识为盾,以规范为刃,捍卫着生死边缘的脆弱生命。每一次正确的手部清洁,每一次无菌操作的严格执行,每一次对抗菌药的审慎决策,都是对生命最切实的捍卫。这场战争虽无形,却意义非凡——它守护的不仅是病床上个体的生存希望,更维护着现代医学守护人类健康的庄严承诺与能力边界。在微生物无孔不入的疆场,正是这些日常而坚定的努力,筑起了生命最坚实的壁垒。
(魏燕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SICU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