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鼻喉科的门诊中,“扁桃体反复发炎要不要切除” 是患者咨询频率极高的问题。很多人从小就被扁桃体炎 “折磨”,反复发作的咽痛、发热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事实上,扁桃体是否需要切除并非凭感觉决定,而是有明确的医学判断标准。
认识扁桃体:并非可有可无的器官
扁桃体位于咽喉部,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属于外周免疫器官。它能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对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尤其在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扁桃体的免疫功能更为重要。
然而,当扁桃体反复遭受病原体侵袭,出现慢性炎症时,它的防御功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病原体的 “藏身之所”,引发全身其他部位的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肾炎、心肌炎等。此时,扁桃体就从 “守护者” 变成了 “健康隐患”。
关键判断标准:符合这些情况建议考虑切除
感染频率:频繁发作是重要信号
根据临床指南,每年扁桃体发炎次数超过 7 次,或连续两年每年发作超过 5 次,或连续三年每年发作超过 3 次,且每次发作都伴有发热(体温超过 38.5℃)、咽痛明显、扁桃体化脓等症状,建议考虑手术切除。
频繁发作的扁桃体炎会导致患者反复使用抗生素,不仅容易产生耐药性,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此外,反复感染会使扁桃体组织增生、肥大,进一步加重咽部不适。
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和吞咽
当扁桃体过度肥大时,会堵塞咽部通道,导致患者出现以下问题:
1、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长期如此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2、吞咽困难,尤其在进食固体食物时明显,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如果扁桃体肥大已经造成上述明显症状,经检查确认无其他病因,通常建议手术切除。
出现严重并发症
扁桃体反复发炎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考虑手术:
1、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与人体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损伤关节和心脏瓣膜。
2、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导致肾功能损害。
3、扁桃体周围脓肿: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能引发周围组织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患者会出现剧烈咽痛、张口困难等症状,且脓肿容易反复发作。
特殊情况:保守治疗无效时
对于一些经过规范的保守治疗(如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增强免疫力等)后,扁桃体炎仍反复发作的患者,即使未达到上述频率标准,也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手术切除。
此外,扁桃体上长有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或怀疑有恶性病变时,也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
不建议切除的情况:这些时候应谨慎
儿童年龄过小(3 岁以下)
3 岁以下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扁桃体的免疫功能较为重要,除非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如严重的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一般不建议过早切除扁桃体。
急性炎症期
处于扁桃体急性发炎期时,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明显,此时手术容易导致出血过多,增加感染风险。应在炎症控制 2-4 周后,再考虑手术。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如果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脏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手术风险会明显增加,需要医生进行全面评估,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扁桃体切除手术:安全且成熟的技术
目前,扁桃体切除手术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扁桃体剥离术、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等。其中,低温等离子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儿童和成人都能耐受。术后 1-2 天患者可能会感到咽部疼痛,一般通过对症治疗(如止痛、温凉流质饮食)即可缓解,1-2 周左右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术后护理:促进恢复的关键
扁桃体切除术后的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
1、饮食:术后 6 小时内禁食,6 小时后可进食冷流质食物(如冰牛奶、米汤),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术后 1-2 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2、口腔卫生:术后要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温盐水漱口,防止感染。
3、休息:术后 1-2 周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出血风险。
4、观察症状:术后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情况(如吐出鲜血、咽部剧烈疼痛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结:理性判断,听从专业建议
扁桃体反复发炎是否需要切除,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根据发作频率、症状严重程度、是否有并发症等因素综合判断。如果您或您的孩子正被扁桃体炎困扰,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科学决策。
记住,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扁桃体炎带来的长远危害,让健康不再被反复的炎症 “拖后腿”。
(李红娟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