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潜伏在心脏的“沉默杀手”如何伏击健康?

2025-03-11 14: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一隐匿而危险的疾病,常被誉为心脏的“沉默杀手”。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冠状动脉,威胁着人类的心脏健康。本文将深入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以期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与警惕。

一、发病机制: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危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病变,其核心机制在于血液中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在动脉内膜逐渐堆积,形成脂纹,进而演化为粥样斑块。这一过程伴随着内皮功能失调和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当斑块破裂脱落时,可随血流进入脑部、四肢等部位,形成栓塞,引发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分析: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更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遗传因素:心脏病家族史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疾病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不良嗜好: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会对血管壁造成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使斑块形成。

血脂异常: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过高,加速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血管病变风险显著增加。

肥胖与饮食不当:过度肥胖及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均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三、症状表现:多样且个体差异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多种多样,个体差异较大。常见症状包括:

胸痛: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导致的心脏血流供需失衡,引发胸痛。胸痛多呈压迫感,可向下颌部、颈部、左肩膀等部位放射。

心慌: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导致心肌供氧供血不足,影响心脏正常节律,出现心慌症状。

胸闷:如紧缩感、窒息感,尤其在夜间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易被误诊为胃病。严重情况下,可能发生心肌梗死,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综合考量,精准判断

医生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结果。常用诊断方法包括:

心电图检查:记录心脏电活动,发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异常情况。

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患者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捕捉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运动情况,评估心脏功能是否受影响。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程度。

五、治疗手段:综合治疗,个体化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稳定粥样斑块,减少斑块破裂风险。

介入治疗:

支架植入:扩张闭塞血管,恢复血流。

心脏搭桥手术:对于多支病变或广泛病变,保障长期通畅率。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可溶性纤维摄入量。

适量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心理调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六、预防措施:积极干预,降低风险

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需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定期监测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重口味饮食。

适量运动: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戒烟限酒:远离烟草和过量酒精。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隐匿而危险的疾病,对人类心脏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保护心脏健康。

(王战磊 南乐中兴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检验技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