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普通外科门诊,阑尾炎、疝气、胆囊结石等疾病如同“常客”般频繁出现。这些疾病看似“普通”,却因大众认知误区常常导致病情延误或治疗不当。数据显示,约30%的阑尾炎患者因自行用药耽误手术时机,疝气患者中近半数因“怕开刀”导致嵌顿风险升高。解开这些认知迷局,才能让“小病”得到科学应对。
一、阑尾炎:疼得厉害才需手术?这些信号别忽视
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却被不少人当作“小毛病”对待。其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临床中约20%的患者症状不典型,由此产生的误区更需警惕。
误区1:腹痛缓解就是“好了”
部分患者服用止痛药或抗生素后,腹痛暂时减轻,便认为炎症已消退。实则不然,急性阑尾炎若未彻底治疗,约60%会转为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可能导致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后续手术难度。更危险的是,阑尾化脓、坏疽时,疼痛可能因阑尾穿孔暂时缓解,但腹腔内的脓液会引发腹膜炎,严重时可致感染性休克。
误区2:输液能替代手术
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抗生素治疗可能暂时控制炎症,但国内外指南明确指出,手术切除是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治疗方式。研究显示,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约30%会在1年内复发,而手术治疗的复发率不足1%。尤其是儿童、孕妇和老年人,阑尾壁较薄,更易穿孔,拖延手术可能危及生命。
科学应对:
-出现右下腹痛、发热、恶心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腹部超声),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确诊急性阑尾炎后,在医生评估下尽早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勿因“怕开刀”观望等待。
二、疝气:“小鼓包”不疼就不用管?拖延可能致命
疝气即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的包块,常见于腹股沟(腹股沟疝)、肚脐(脐疝)等部位。因其初期多无疼痛,许多患者抱着“不影响生活”的心态拖延治疗,埋下巨大隐患。
误区1:疝气能“自愈”或通过偏方治愈
腹壁薄弱处一旦形成,如同衣服破了个洞,无法自行修复。婴儿脐疝可能随生长发育闭合,但超过1岁的儿童及成人疝气,绝无自愈可能。市面上的“疝气带”仅能暂时压迫包块,长期使用会导致局部肌肉萎缩,反而加重腹壁薄弱。至于“中药外敷”“针灸”等偏方,更是毫无科学依据,只会延误治疗。
误区2:老年人身体弱,手术风险大不如保守
疝气的最大风险是“嵌顿”——突出的肠管被卡住无法回纳,会导致肠缺血坏死。老年人腹壁肌肉更薄弱,疝气进展更快,嵌顿发生率是年轻人的3倍。现代疝气手术已十分成熟,局部麻醉下的微创手术对心肺功能影响小,80岁以上老人也能安全耐受。反之,嵌顿后急诊手术的风险是择期手术的5倍,死亡率高达10%。
科学应对:
-发现腹部包块(站立时明显,平卧后缩小或消失)及时就诊,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
-除婴幼儿脐疝等特殊情况外,疝气唯一根治方法是手术修补,建议确诊后尽早手术,避免嵌顿风险。
三、胆囊结石:没症状就不用治?沉默的石头藏危机
胆囊结石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10%,许多人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结石,因无腹痛等症状便忽视随访,这其实是对“静止性结石”的认知误区。
误区1:无症状结石无需处理
约50%的胆囊结石患者长期无症状,但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会导致慢性胆囊炎,使胆囊失去收缩功能。更严重的是,结石可能脱落进入胆总管,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甚至导致黄疸、感染性休克。研究表明,无症状结石患者中,每年约有2%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病程越长,胆囊癌变风险越高(尤其是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石)。
误区2:保胆取石比切胆更好
“保胆取石”手术曾因“保留器官”的噱头流行,但临床数据显示,该手术的结石复发率高达40%-60%,且复发后需再次手术,反而增加患者痛苦。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切除后胆汁可直接排入肠道,对消化功能影响甚微(仅少数人短期内对油腻食物敏感,多数可逐渐适应)。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治疗方式。
科学应对:
-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后,即使无症状,也需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结石大小及胆囊壁变化。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手术:结石直径≥3厘米、胆囊壁增厚(提示慢性炎症)、合并糖尿病或心肺疾病(一旦发作风险更高)。
四、甲沟炎:嵌甲全是因为剪指甲太短?防治有讲究
甲沟炎是指甲周围软组织的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甚至化脓,看似小病却反复发作,其背后的误区常被忽视。
误区1:嵌甲只怪剪指甲太短
剪指甲过短确实会导致指甲向甲沟内生长,但嵌甲的成因更复杂:穿过紧的鞋子挤压脚趾、外伤导致指甲变形、先天性指甲发育异常等都可能引发。部分患者因反复嵌甲自行修剪“肉里的指甲”,反而损伤甲沟皮肤,加重感染。
误区2:用酒精或盐水泡就能消炎
甲沟炎早期(仅红肿未化脓时),温水浸泡可缓解症状,但酒精刺激性强,会加重局部疼痛和组织损伤;盐水浓度不当也无法有效杀菌。一旦出现化脓、肉芽组织增生,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切开引流、拔除部分指甲等方式治疗,反复发作者还需进行甲沟成形术,彻底纠正指甲生长方向。
科学应对:
-剪指甲时保留1-2毫米长度,避免剪成圆弧状,防止指甲嵌入甲沟。
-穿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脚趾受压;出现轻微红肿时,可每日用温水泡10分钟,保持局部干燥,无效时及时就诊。
五、肛周脓肿:当成“痔疮”拖延,可能酿大祸
肛周脓肿是肛门周围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初期表现为肛门旁红肿疼痛,常被误认为“痔疮发炎”,导致患者自行涂抹痔疮膏,延误治疗。
误区1:脓肿和痔疮是一回事
两者本质完全不同:痔疮是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而肛周脓肿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化脓性炎症。脓肿的疼痛更剧烈(呈持续性跳痛),常伴随发热,而痔疮疼痛多与排便相关。若将脓肿当作痔疮处理,会导致感染扩散,形成肛瘘(肛门周围的异常通道),增加治疗难度。
误区2:脓肿成熟了才能切开
部分患者认为“脓肿要鼓出白头才能手术”,这是严重误区。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应尽早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否则感染会沿肛周间隙蔓延,甚至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等致命并发症。手术时医生会尽量找到感染源头(内口),降低肛瘘发生率。
科学应对:
-肛门周围出现持续疼痛、红肿、发热时,及时到肛肠科就诊,超声或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脓肿范围。
-确诊后立即接受手术引流,术后遵医嘱换药,避免假性愈合(表面愈合但深部仍有感染)。
结语
阑尾炎、疝气等普通外科疾病虽常见,却因认知误区常被轻视。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所谓“小病拖成大病”,多源于对疾病的误判和侥幸心理。面对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疼痛、肿块、发热等,最科学的做法是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毕竟,对于外科疾病而言,正确的认知和及时的行动,才是守护健康的最佳方式。
(申建中 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外一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