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最精密的“发动机”,冠状动脉则是为其输送燃料的“生命管道”。当这些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逐渐狭窄甚至堵塞时,冠心病便悄然降临。据统计,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过1100万,且呈年轻化趋势。然而,血管堵塞并非“突然发生”,身体会通过一系列“小信号”发出预警。若能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就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干预时间。
一、早期信号:心脏的“求救声”
冠状动脉堵塞的早期,血管狭窄程度多在50%以下,此时心肌供血虽未完全中断,但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危机。身体会通过以下症状发出警报:
1.劳力性胸痛
这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患者常在剧烈运动、爬楼梯、情绪激动或饱餐后感到胸骨后压榨感、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甚至下颌放射。这种疼痛通常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一位45岁男性在快走时出现左肩放射性疼痛,休息后缓解,但未重视,3个月后突发心肌梗死——这正是早期信号被忽视的典型案例。
2.异常疲劳
即使未进行体力活动,患者也可能感到莫名疲惫,甚至穿衣、洗漱等日常动作都力不从心。这种疲劳源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供氧不足。62岁的李阿姨退休后常感乏力,起初以为是年龄增长,直到买菜时突然腿软瘫倒,检查发现右冠状动脉完全堵塞——疲劳竟是心脏发出的“断供”警报。
3.活动后气短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会导致肺部淤血,患者在轻度活动后即出现呼吸急促、喘不上气,严重时需垫高枕头才能入睡。38岁的程序员小张长期熬夜加班,某天凌晨被憋醒,急诊检查发现左前降支血管堵塞85%——气短已是心肺功能受损的明确信号。
4.非典型疼痛
部分患者的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痛、牙痛或下颌痛。这种“异位疼痛”与心脏迷走神经分布有关,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或牙科问题。例如,一位50岁女性反复出现上腹痛,按胃病治疗无效,最终确诊为下壁心肌梗死——非典型疼痛的“陷阱”需高度警惕。
二、进展期信号:全身器官的“连锁反应”
当血管狭窄超过75%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时,冠心病进入进展期,身体会出现更广泛的症状:
1.持续性胸痛
疼痛性质变为剧烈压迫感,持续超过15-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这是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需立即就医。2025年2月,一位企业高管在晨跑时突发剧烈胸痛,检查发现前降支堵塞90%——从早期信号到心肌梗死仅隔3天,凸显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2.头晕与晕厥
心脏输出量锐减会导致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黑蒙、头晕甚至晕厥。55岁的赵先生晨练时频繁头晕,最终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斑块——多支血管病变让心脑同时“缺血”。
3.下肢冰凉与间歇性跛行
下肢动脉堵塞会导致腿脚发凉、麻木,行走时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间歇性跛行)。70岁的张爷爷双脚发凉两年未重视,最终因脚趾溃烂截肢——下肢缺血的“沉默进展”需警惕。
4.胃肠道症状
心肌缺血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引发恶心、呕吐、上腹痛,尤其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这些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肠胃炎,延误治疗时机。
三、高危人群的“信号放大器”
以下人群需对上述信号格外敏感:
-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管损伤风险增加3-5倍。
-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使冠心病风险提高2-4倍。
-肥胖者:BMI≥28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
-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有早发冠心病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者,风险增加50%。
四、抓住黄金时间:从信号到行动
1.立即停止活动:若出现胸痛、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含服硝酸甘油:若症状与既往心绞痛相似,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5分钟1次,最多3次),若无效需警惕心肌梗死。
3.拨打急救电话: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增加1%。
4.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脂、血糖、血压,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CT或造影检查。
五、预防胜于治疗:守护血管的“生命清单”
1.饮食控制: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脂)、胆固醇(如蛋黄、内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和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摄入。
2.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管弹性。
3.戒烟限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则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4.心理平衡: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激素水平影响血管健康,需通过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
冠心病并非“老年病”,而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积累的结果。当身体发出“小信号”时,切勿抱有侥幸心理。从今天起,关注每一丝异常,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守护血管健康——因为每一次心跳,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孟照娜 开封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