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的“胸痛”与普通疼痛:如何识别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2023-09-08 09: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胸口突然一阵闷痛,像有块大石头压着,甚至向左肩、手臂蔓延——这种场景常让人联想到“心脏病发作”。但并非所有胸痛都与冠心病相关,普通肌肉拉伤、胃食管反流甚至焦虑情绪都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如何区分冠心病的“危险胸痛”与普通疼痛?掌握以下关键特征,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冠心病胸痛的“典型画像”:部位、性质与放射路径

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其引发的胸痛具有独特的“生理指纹”。

1.疼痛部位:胸骨后与心前区的“核心区”

冠心病胸痛多集中在胸骨后(即胸口正中央)或心前区(左侧胸部),疼痛范围通常呈“片状”分布,而非针尖大小的“点状”。这种疼痛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甚至延伸至颈部、下颌或背部。

2.疼痛性质:压榨感、闷痛与紧缩感

冠心病胸痛常被描述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仿佛胸口被重物压迫,甚至有“窒息感”。与普通疼痛的“刺痛”“锐痛”不同,这种钝痛更像身体发出的“缺氧警报”。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常形容疼痛为“胸口压了块大石头”,伴随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3.持续时间与诱因:体力活动的“触发开关”

冠心病胸痛通常持续3-15分钟,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寒冷刺激后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若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可能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

二、普通疼痛的“多样性”:从肌肉拉伤到焦虑情绪

与冠心病的“典型胸痛”相比,普通疼痛的病因、部位和性质更为复杂,但通常缺乏“危险信号”。

1.胸壁疼痛:局部压痛与活动相关

胸壁肌肉拉伤、肋软骨炎或肋间神经痛是常见原因,疼痛多局限于胸部某一区域,按压时疼痛加剧,深呼吸、咳嗽或上肢活动可能加重症状。例如,一位健身爱好者因举铁过度导致胸大肌拉伤,表现为左侧胸部刺痛,局部按压时疼痛明显,休息一周后缓解。

2.呼吸系统疼痛:咳嗽与呼吸的“同步感”

胸膜炎、气胸或肺炎可能引发胸痛,疼痛常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可能伴随发热、咳嗽或呼吸困难。例如,一位年轻患者因自发性气胸出现右侧胸痛,深呼吸时疼痛加剧,胸部CT显示右肺压缩30%,需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3.消化系统疼痛:烧灼感与进食的关联

胃食管反流病(GERD)或消化性溃疡可能引发胸骨后烧灼感,平卧或进食后加重,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可缓解。例如,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长期饮酒出现反酸、胸骨后烧灼痛,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调整饮食并服药后症状消失。

4.心理性疼痛:焦虑与压力的“躯体化”

焦虑症或惊恐发作可能引发游走性胸痛,伴随心悸、气短或过度换气,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三、关键时刻的自救指南:如何快速识别与应对

当胸痛发生时,可通过以下步骤初步判断风险:

1.评估疼痛特征

-冠心病高危信号:压榨性胸痛、放射至左肩手臂、持续超过15分钟、休息不缓解、伴随大汗呼吸困难。

-普通疼痛特征:局部压痛、刺痛锐痛、与呼吸咳嗽相关、短暂发作(数秒至数分钟)、服用止痛药或休息后缓解。

2.立即采取行动

-疑似冠心病:停止活动,坐下或平躺,保持冷静,立即拨打120。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不缓解可再含服1片)。

-普通疼痛:观察疼痛变化,若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仍需就医排除其他病因。

3.高危人群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需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服药。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管理压力。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高危人群可考虑冠脉CTA筛查。

四、科学认知:胸痛≠冠心病,但需警惕“沉默的杀手”

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典型胸痛。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牙痛、上腹痛、恶心或乏力,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导致疼痛感知下降)。此外,主动脉夹层(剧烈撕裂样胸痛)、肺栓塞(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等急症也可能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胸痛是身体发出的“语言”,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至关重要。冠心病的胸痛像一场“生理风暴”,而普通疼痛更像“局部阵雨”。掌握科学知识,既避免过度恐慌,也不忽视危险信号,才能为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

(孟照娜 开封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