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血管内皮损伤”到“痰瘀互结”,中西医对话冠心病全程管理

2025-07-23 15: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引言

冠心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环节、多因素。西医基于现代医学理论对其病理生理过程有着较为细致的研究,中医则凭借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疾病防治方面独具特色。深入探究两者在冠心病认识上的联系与互补,对于优化冠心病患者全程管理至关重要。

二、血管内皮损伤——冠心病西医病理始动环节

血管内皮作为血管内壁的关键屏障,具有维持血管张力、调节凝血与纤溶平衡、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等重要功能。诸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炎症等,均可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后,其分泌的一氧化氮(NO)等舒张因子减少,而收缩因子如内皮素(ET)增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引发血管痉挛,心肌供血受影响。同时,损伤内皮处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启动凝血瀑布反应,促进血栓形成,这是引发冠心病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基础。长期反复的内皮损伤还能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血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三、痰瘀互结——冠心病中医病机核心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依据其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使之归属于“胸痹”范畴。中医认为,津液代谢失常可致痰湿内生,气血运行不畅则成瘀血。正常情况下,人体津血同源、互化,痰瘀本不互结。但在冠心病病程中,多种因素打破这种平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痰;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年老体弱或久病,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虚,气虚推动无力致血瘀,阳虚寒凝则津液不布而成痰。痰浊阻滞脉络,影响气血运行加重血瘀;瘀血内停,津液输布受阻又促痰生,如此痰瘀相互搏结,沉积于心脉,痹阻不通,发为胸痹。痰瘀互结贯穿冠心病发生、发展、演变全过程,是其病机关键所在。

四、中西医对话与全程管理策略

在冠心病早期,西医着重控制危险因素,如降压、调脂、降糖,以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此时中医可发挥治未病优势,对痰湿、血瘀体质人群,运用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剂,改善体质,预防痰瘀形成。例如,二陈汤加减可燥湿化痰,丹参、三七等活血药物可疏通血脉,二者协同保护血管内皮。

随着病情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西医采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必要时介入治疗开通血管。中医在此时针对痰瘀互结病机,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之类方剂,通阳散结、化痰祛瘀,既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又有助于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复发。在冠心病后期心功能不全阶段,西医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功能,中医则注重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化痰通络,如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

五、结论

从“血管内皮损伤”到“痰瘀互结”,中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虽有不同角度,但相互关联、认识互补。通过中西医对话,整合两种医学优势于冠心病全程管理,能更精准地干预疾病的各个阶段,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推动冠心病防治迈向新台阶。

(李兴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四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