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心电图揭秘:波形变化背后的心脏“密码”

2023-05-24 08: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形成的波形,医生可以捕捉到心肌缺血、损伤甚至坏死的“蛛丝马迹”。然而,面对心电图上蜿蜒曲折的线条,普通患者往往一头雾水。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冠心病心电图的神秘面纱。

一、心电图基础:心脏的“电信号地图”

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由电信号驱动:窦房结发出“起搏信号”,心房和心室依次收缩。心电图通过电极捕捉这些电信号,形成包含P波、QRS波群、T波等特征的波形图。每个波形对应心脏的不同生理阶段:

-P波:心房收缩的电信号,正常宽度≤0.12秒。

-QRS波群:心室收缩的电信号,正常时长0.06-0.10秒。

-T波:心室恢复静息状态的电信号,方向与QRS主波一致。

-ST段:连接QRS波群与T波的“平台期”,反映心肌细胞复极状态。

二、冠心病心电图的五大“危险信号”

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狭窄或堵塞时,心肌供血不足会导致电信号异常,在心电图上留下特征性改变。

1.ST段压低或抬高:心肌缺血的“警报器”

-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提示心肌缺血。

-ST段抬高:弓背向上型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V1-V5导联ST段可抬高0.3-0.5mV,需紧急开通堵塞血管。

临床意义:ST段动态变化是诊断心肌缺血的关键指标,尤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2.T波倒置或高尖:心肌损伤的“风向标”

-T波倒置:对称性深倒置提示严重心肌缺血。

-T波高尖: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时,T波可呈“帐篷样”高尖。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Ⅱ、Ⅲ、aVF导联T波高尖,随后逐渐发展为ST段抬高。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T波倒置的冠心病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3倍。

3.异常Q波:心肌坏死的“历史印记”

-病理性Q波:宽度≥0.04秒、深度≥同导联R波14,提示心肌梗死。例如,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中,Ⅱ、Ⅲ、aVF导联可见深而宽的Q波。

-定位价值:通过Q波出现的导联可判断梗死部位:

-V1-V4导联:前壁心肌梗死

-Ⅱ、Ⅲ、aVF导联:下壁心肌梗死

-V5-V6导联:侧壁心肌梗死

特殊案例:部分患者因冠状动脉解剖变异或侧支循环建立,可能不出现典型Q波,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4.心律失常:心脏电活动的“混乱信号”

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心律失常,反映心肌电稳定性下降: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频率增加提示心肌缺血加重。

-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350-600次分的f波,增加血栓风险。

-传导阻滞: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时限≥0.12秒,可能提示冠心病累及传导系统。

研究数据:冠心病患者中,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达60%-80%,房颤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增加2倍。

5.QT间期延长:复极异常的“隐形杀手”

QT间期反映心室电活动总时长,冠心病患者可能因心肌缺血导致复极延迟:

-正常值:校正后QTc间期0.44秒。

-危险性:QTc间期延长≥0.50秒时,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显著增加。

三、心电图的“局限性”与综合诊断

尽管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但其敏感性并非100%:

-假阴性:早期冠心病或单支血管病变可能无心电图异常。

-假阳性: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疾病也可引起类似改变。

因此,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如胸痛性质、持续时间)、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及其他检查(如冠状动脉CTA、心肌酶学、心脏超声等)进行综合判断。

四、患者须知:心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准备:避免剧烈运动、饮酒或咖啡,保持平静状态。

2.动态监测:对于疑似心绞痛患者,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3.定期复查:冠心病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监测病情进展。

结语:心电图——心脏健康的“晴雨表”

冠心病心电图的波形变化,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解读这些信号,医生能够早期识别心肌缺血、定位梗死部位、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了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关注自身心脏健康,是预防冠心病的第一步。

(孟照娜 开封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