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的身体宛如一台精密的仪器,时刻通过各种方式与我们交流。而贫血,便是身体亮起的一盏黄灯,是它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可这信号,你是否真正读懂了呢?
贫血,并非一个单一的病症,而是众多潜在问题的综合体现。当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时,贫血就悄然降临。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访客,起初可能只是带着轻微的疲惫感敲敲门,若我们置若罔闻,它便会逐渐加重力度,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症状来看,贫血的信号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容易疲劳、乏力,仿佛身体的能量被无形的黑洞一点点吸走。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工作没多久便觉精力枯竭,这些都是身体在抗议。头晕、头痛也频繁来袭,尤其在突然起身时,眼前发黑、眩晕感强烈,这是因为贫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大脑这个“指挥中心”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与养分供应,自然无法正常运转。面色苍白更是直观的表现,原本红润的脸颊、甲床变得黯淡无光,如同被水洗去颜色的画布,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这是血红蛋白减少,无法为皮肤黏膜提供足够血色所致。
探究贫血背后的原因,犹如揭开一层复杂的迷雾。营养缺乏是常见因素之一,铁、维生素 B₁₂、叶酸等造血原料不足,会使红细胞合成受阻。饮食不均衡,长期挑食、节食,或因某些疾病影响营养物质吸收,都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比如一些素食者,若未合理补充富含铁的食物,易出现缺铁情况;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对维生素 B₁₂ 吸收不良,也可能患上巨幼细胞贫血。
失血过多同样会引发贫血。女性月经量过大、经期过长,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出血等,使得血液流失速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间一长,贫血便找上门来。这就好比一个装满水的水池,一边漏水一边进水,若出水口开得太大,池中水量必然逐渐减少。
此外,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破坏过多等也是导致贫血的“罪魁祸首”。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机能低下,红细胞生成寥寥无几;溶血性贫血则是红细胞被过度破坏,寿命缩短,新的红细胞又来不及补充,收支严重失衡。
面对贫血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不能选择忽视。一旦发现疑似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一系列专业检测,精准找到病因。治疗上,针对不同根源有的放矢。缺铁性贫血需补铁,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同时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等;巨幼细胞贫血则要补充维生素 B₁₂ 和叶酸,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全面。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贫血至关重要。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多样化食物,确保造血原料充足;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让身体各器官包括骨髓有良好的休养生息环境,维持正常造血功能;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贫血家族史、慢性疾病等高危人群,早发现、早干预,将贫血扼杀在萌芽状态。
贫血,是身体无奈的呼救,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健康,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读懂这些信号,及时回应,方能守护身体这台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转,拥抱充满活力的生活。别等身体敲响更急促的警钟,才幡然醒悟,那时,挽回的代价或许就大得多了。
(朱立娜 宛城区红泥湾镇卫生院 内科 普通内科学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