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患者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身体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体温悄然下降。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暗藏风险——术中低体温不仅会延长术后恢复时间,还可能引发伤口感染、凝血障碍、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一、术中低体温的“幕后推手”
麻醉抑制体温调节:全身麻醉会干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无法像清醒时那样通过血管收缩或出汗来维持体温稳定。
手术环境低温:手术室需保持洁净,层流系统会加速空气流动,导致患者体表热量散失加快。
消毒与液体输入:酒精消毒时,蒸发过程会带走皮肤热量;大量未加温的输液或腹腔冲洗液(如生理盐水)直接进入体内,相当于向体内注入“冷源”。
手术操作影响:开放性手术中,腹腔暴露或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手术)会加速热量流失,尤其是老年患者或体质虚弱者,体温下降更明显。
二、低体温的“连锁反应”
凝血功能受损:低温会抑制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因子功能,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
感染风险升高:体温下降会使外周血管收缩,手术部位血液供应减少,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伤口感染率增加。
心血管负担加重:低温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心脏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术后恢复延迟:麻醉药物代谢减慢,患者苏醒时间延长;寒战增加耗氧量,可能引发低氧血症,延长住院时间。
三、护士的“暖心操作”:从细节守护体温
为应对术中低体温,手术室护士采取了一套标准化、个性化的保温措施,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
1.术前准备:未雨绸缪
环境预热:手术开始前30分钟,护士会开启空气层流系统预升温,将室温维持在22-26℃,湿度控制在40%-60%。对老年患者或婴幼儿,室温可调高至24-25℃。
设备预热:加温毯提前开启至37℃,打造“温暖小窝”;手术床被、棉马甲等保暖装备也经过预加温,覆盖患者肩部、胸部、腹部等易散热部位,同时预留手术操作区域。
液体加温:所有静脉输注液体、腹腔冲洗液均放入恒温箱加热至37℃,避免“冷液”刺激血管。例如,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通过恒温箱加温,使患者术中体温波动控制在0.2℃以内。
2.术中管理
动态监测:护士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患者核心体温(如鼻咽温、食管温),重点关注麻醉诱导期、手术开始后1小时及术毕前30分钟等关键节点。
局部保温:对非手术区域覆盖保温棉被;使用加温后的碘伏消毒液,减少皮肤热量散失;腹腔镜手术中,通过气腹机加温二氧化碳气体,避免“干冰效应”。
及时干预:若发现体温低于36℃,护士会立即增加加温毯功率、调整室温,或使用温水袋(注意避免烫伤)辅助升温。对严重低体温患者,可能需静脉输注温热液体或使用血液加温仪。
3.术后延续
快速复温:手术结束后,护士会用加温毯包裹患者,转移至预热至26℃的复苏室,并持续监测体温直至稳定。
心理支持:通过轻声安抚、解释操作步骤,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避免因焦虑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影响体温。
术中低体温虽隐蔽,但危害不容小觑。手术室护士通过科学的环境管理、精准的设备应用和细致的人文关怀,将体温波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让患者在温暖中度过手术关键期。
(吕翠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