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雾化吸入剂使用不当=无效治疗!六个关键步骤解析

2024-02-29 15: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雾化吸入的“核心原理”:为什么操作细节决定疗效?

1.药物沉积的“三重屏障”

雾化药物需突破三道关卡才能到达靶器官:

口咽部拦截 :张口呼吸或舌体位置不当,可导致50%-70%药物滞留; 气道湿化竞争 :呼吸道内黏液未清除,药物颗粒被黏液吸附;

肺泡沉积效率 :呼吸频率、深度直接影响药物在肺外围的分布。

2. 不同装置的“性能差异”


二、六个关键步骤:从准备到结束的全流程解析

步骤1:装置选择与检查——避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陷阱正确操作:

1.匹配疾病类型 :哮喘急性发作首选压缩式雾化器(配合氧气),COPD稳定期可用超声式;

2.检查药液性状 :布地奈德需现配现用,乙酰半胱氨酸开启后4小时内使用;

3.组装装置 :确保咬嘴/面罩与雾化杯连接紧密,无漏气。

错误示例 :

使用超声式雾化器溶解干粉剂(如沙美特罗),导致药物失效; 咬嘴未完全插入,药物从缝隙喷出,沉积率下降40%。

步骤2:体位与呼吸配合——让药物“精准投递”到肺部正确操作 :

1.坐位或半卧位 :避免平躺导致药物沉积在后鼻道;

2.深慢呼吸 :吸气时口唇包紧咬嘴,吸气流量>30L/min(儿童>15L/min);

3.屏气1-2秒 :吸气末屏气可提升肺泡沉积率25%。

步骤3:用药时机与顺序——避免“药物打架”。

正确操作 :

1.空腹或饭后1小时 :避免食物残渣吸附药物;

2.支气管扩张剂优先 :先使用沙丁胺醇(起效快),10分钟后再用激素类;

3.多重药物间隔 :若需联合使用,中间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风险提示 :

同时雾化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未冲洗管道导致药物结晶,堵塞雾化器滤网。 

步骤4:用药时长控制——并非“越久越好”

正确操作 :

1.单次时长5-10分钟 :儿童<5分钟,成人<15分钟;

2.观察雾量变化 :当雾化杯内药液剩余1/3时结束,避免干烧;

3.每日频次 :急性期每4-6小时1次,稳定期每日2次。

步骤5:用药后护理——防止“二次伤害”

正确操作 :

1.立即漱口 :使用激素类(如布地奈德)后,用清水漱口3次,吐出残液;

2.清洁面部 :儿童需擦拭口鼻周围,防止药物刺激;

3.观察反应 :若出现手抖、心悸(沙丁胺醇过量),需延长下次用药间隔。

步骤6:装置清洁与维护——避免“越用越脏”

正确操作 :

1.即时清洗 :每次使用后拆解部件,用流水冲洗(禁用毛刷);

2.定期消毒 :每周用75%乙醇浸泡10分钟,晾干后组装;

3.滤网更换 :压缩式雾化器滤网每3个月更换,堵塞时及时换新。

错误示例 :

重复使用未清洗的咬嘴,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三、特殊人群的“个性化调整”:一人一策

1.儿童患者:游戏化操作提升依从性

装置选择 :优先使用面罩式雾化器(儿童口含咬嘴配合度仅30%); 呼吸引导 :通过吹气球、吹泡泡游戏训练深慢呼吸;

时长控制 :单次雾化时间=年龄(岁)×0.5分钟(如5岁患儿2.5分钟)。

2.老年患者:防误吸的“三低原则”

低流量 :氧气驱动流量<5L/min,避免气流过强引发咳嗽; 低体位 :半卧位(床头抬高30°),减少误吸风险;

低频次  :稳定期每日1次,避免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3.机械通气患者:床旁雾化的“精准投递”

装置固定 :雾化杯固定于呼吸机Y型管近端,距离气管插管15cm; 呼吸同步 :在吸气相触发雾化,避免浪费;

剂量调整 :机械通气患者需增加药物剂量30%(因管道吸附损失)。

四、结语:雾化吸入的“精准医疗”原则

雾化吸入剂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利器”,但操作不当可能变成“伤器”。记住:   装置选择需匹配疾病,体位呼吸要深慢配合,用药顺序讲究先后,用药时长控制精准,用后护理防止感染,装置清洁保障安全。在雾化治疗这件事上,请务必遵循“六步法则”,让每一滴药液都精准到达病灶,真正实现“药到病除”。

(张丹丹 河南省人民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