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却可能引发致命性脑出血。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死亡或致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等历史名人均曾深受其害。本文将系统解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危险信号、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案,帮助公众科学认知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限性异常膨出,本质是血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形成的薄弱区或凸起。其形态多样,包括囊状(最常见)、梭形、夹层动脉瘤等,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可发生于颅内任何动脉,但80%集中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及其分支。
(一)形成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缺陷: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缺失、平滑肌发育不良或胚胎期血管残留,导致血管壁结构薄弱。
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弹力层,使血管壁弹性降低、变脆。
感染:细菌或真菌栓子经血液播散至脑动脉终末支,引发炎症反应。
外伤:颅脑损伤或手术操作直接损伤血管壁。
血流动力学冲击:动脉分叉部因长期承受高压血流冲击,易形成膨出。
(二)危险因素
年龄:40-60岁为高发期,儿童及青年少见。
性别:女性略多于男性。
基础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等。
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长期精神紧张等。
二、颅内动脉瘤的“危险信号”
颅内动脉瘤的症状与其是否破裂密切相关,未破裂时可能无症状,破裂后则引发严重并发症。
(一)未破裂动脉瘤的隐匿症状
头痛:间歇性或持续性头痛,位置与动脉瘤部位相关(如前交通动脉瘤引起前额部疼痛)。
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或眼动脉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眼睑下垂。
面部症状:压迫三叉神经引发面部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
肢体无力:影响脑部运动区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二)破裂动脉瘤的急症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
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与出血量、速度及部位相关。
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
脑积水:出血后血凝块阻塞脑脊液循环,引发头痛、步态不稳。
(三)特殊类型动脉瘤的症状
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导致眼睑下垂、瞳孔扩大。
海绵窦内动脉瘤:压迫海绵窦引发眼球突出、结膜充血。
大脑前动脉瘤:压迫视交叉导致视野缺损。
三、如何诊断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金标准”。
(一)临床表现与查体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体征: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二)影像学检查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通过股动脉穿刺注入造影剂,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是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核心手段。
CTA(CT血管造影):无创检查,可快速筛查动脉瘤,尤其适用于急诊患者。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无需造影剂,但分辨率略低于CTA和DSA。
CT扫描: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脑积水,但对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较低。
MRI扫描:对动脉瘤内血栓及周围脑组织关系的显示具有优势。
(三)鉴别诊断
需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脑肿瘤、脑梗死等疾病鉴别。
四、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需根据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及患者全身状况综合选择,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一)药物治疗
控制血压:使用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维持血压稳定,降低破裂风险。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预防再出血(如氨甲环酸)。
脱水治疗: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对症治疗: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控制癫痫发作,镇痛药缓解头痛。
(二)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
动脉瘤夹闭术:直视下用钛夹夹闭动脉瘤颈,阻断血流。
孤立术:切断载瘤动脉两端,使动脉瘤孤立。
包裹术:用肌肉或人工材料包裹动脉瘤,减少破裂风险。
微创手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阻断血流。
支架辅助栓塞术: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密网支架,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血栓形成。
(三)治疗方案选择
未破裂动脉瘤:直径<5mm、形态规则者可定期随访;直径≥5mm、形态不规则或位于高风险区域(如后循环)者建议积极治疗。
破裂动脉瘤:需紧急手术或介入治疗,以防止再出血。
五、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预防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破裂前状态、治疗时机及方法密切相关。未破裂动脉瘤的年破裂率约为1%-2%,但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50%。
(一)预后因素
Hunt-Hess分级:Ⅰ-Ⅱ级患者预后较好,Ⅲ-Ⅴ级患者预后较差。
动脉瘤大小:直径>10mm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治疗时机: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二)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
运动: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改善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风险。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用药。
动脉硬化:控制血脂、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3.避免危险因素:
剧烈运动:防止血压急剧升高。
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抑郁。
4.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CTA或MRA筛查。
症状监测: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颅内动脉瘤虽隐蔽,但通过科学认知、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危害。公众应重视脑血管健康,定期进行体检,避免高危因素,共同守护生命“防线”。
(张登鹏 邓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