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文看懂颅内动脉瘤,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

2023-03-16 10: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却可能引发致命性脑出血。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死亡或致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等历史名人均曾深受其害。本文将系统解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危险信号、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案,帮助公众科学认知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限性异常膨出,本质是血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形成的薄弱区或凸起。其形态多样,包括囊状(最常见)、梭形、夹层动脉瘤等,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可发生于颅内任何动脉,但80%集中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及其分支。

(一)形成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缺陷: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缺失、平滑肌发育不良或胚胎期血管残留,导致血管壁结构薄弱。

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弹力层,使血管壁弹性降低、变脆。

感染:细菌或真菌栓子经血液播散至脑动脉终末支,引发炎症反应。

外伤:颅脑损伤或手术操作直接损伤血管壁。

血流动力学冲击:动脉分叉部因长期承受高压血流冲击,易形成膨出。

(二)危险因素

年龄:40-60岁为高发期,儿童及青年少见。

性别:女性略多于男性。

基础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等。

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长期精神紧张等。

二、颅内动脉瘤的“危险信号”

颅内动脉瘤的症状与其是否破裂密切相关,未破裂时可能无症状,破裂后则引发严重并发症。

(一)未破裂动脉瘤的隐匿症状

头痛:间歇性或持续性头痛,位置与动脉瘤部位相关(如前交通动脉瘤引起前额部疼痛)。

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或眼动脉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眼睑下垂。

面部症状:压迫三叉神经引发面部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

肢体无力:影响脑部运动区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二)破裂动脉瘤的急症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

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与出血量、速度及部位相关。

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

脑积水:出血后血凝块阻塞脑脊液循环,引发头痛、步态不稳。

(三)特殊类型动脉瘤的症状

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导致眼睑下垂、瞳孔扩大。

海绵窦内动脉瘤:压迫海绵窦引发眼球突出、结膜充血。

大脑前动脉瘤:压迫视交叉导致视野缺损。

三、如何诊断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金标准”。

(一)临床表现与查体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体征: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二)影像学检查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通过股动脉穿刺注入造影剂,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是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核心手段。

CTA(CT血管造影):无创检查,可快速筛查动脉瘤,尤其适用于急诊患者。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无需造影剂,但分辨率略低于CTA和DSA。

CT扫描: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脑积水,但对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较低。

MRI扫描:对动脉瘤内血栓及周围脑组织关系的显示具有优势。

(三)鉴别诊断

需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脑肿瘤、脑梗死等疾病鉴别。

四、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需根据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及患者全身状况综合选择,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一)药物治疗

控制血压:使用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维持血压稳定,降低破裂风险。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预防再出血(如氨甲环酸)。

脱水治疗: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对症治疗: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控制癫痫发作,镇痛药缓解头痛。

(二)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

动脉瘤夹闭术:直视下用钛夹夹闭动脉瘤颈,阻断血流。

孤立术:切断载瘤动脉两端,使动脉瘤孤立。

包裹术:用肌肉或人工材料包裹动脉瘤,减少破裂风险。

微创手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阻断血流。

支架辅助栓塞术: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密网支架,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血栓形成。

(三)治疗方案选择

未破裂动脉瘤:直径<5mm、形态规则者可定期随访;直径≥5mm、形态不规则或位于高风险区域(如后循环)者建议积极治疗。

破裂动脉瘤:需紧急手术或介入治疗,以防止再出血。

五、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预防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破裂前状态、治疗时机及方法密切相关。未破裂动脉瘤的年破裂率约为1%-2%,但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50%。

(一)预后因素

Hunt-Hess分级:Ⅰ-Ⅱ级患者预后较好,Ⅲ-Ⅴ级患者预后较差。

动脉瘤大小:直径>10mm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治疗时机: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二)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

运动: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改善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风险。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用药。

动脉硬化:控制血脂、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3.避免危险因素:

剧烈运动:防止血压急剧升高。

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抑郁。

4.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CTA或MRA筛查。

症状监测: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颅内动脉瘤虽隐蔽,但通过科学认知、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危害。公众应重视脑血管健康,定期进行体检,避免高危因素,共同守护生命“防线”。

(张登鹏 邓州市中心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