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多由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所致,好发于5~14岁的学龄期儿童。其典型临床表现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系统性症状组合,以下从核心症状、伴随表现及病程演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前驱感染史与潜伏期
几乎所有患儿在发病前1~3周均有明确的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病史(如扁桃体炎、猩红热、脓疱疮等)。这一间隔期反映了机体从病原体入侵到产生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的过程。家长常能追溯到近期的“感冒”“发烧”或皮肤破损情况,这是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
二、典型临床症状群
1. 水肿——首发且最醒目的表现
部位特点:以眼睑及颜面部晨起明显水肿为主,逐渐波及下肢乃至全身,呈非凹陷性(按压后无明显坑痕)。这与水钠潴留导致的组织间隙液体积聚有关,区别于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凹陷性水肿。
机制解析: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内多余水分无法有效排出,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出现阴囊水肿甚至胸腔、腹腔积液。
2. 血尿——肉眼可见的警示信号
形式多样:约40%的患儿表现为洗肉水样或浓茶色的肉眼血尿,尤其在晨起首次排尿时更为显著;其余则通过显微镜检发现镜下血尿。尿液颜色变化常引起家长恐慌,但也提示了病变部位位于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处。
动态观察:随着病情好转,肉眼血尿通常在数日内转为镜下血尿,持续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
3. 蛋白尿——泡沫尿的秘密
程度较轻:多为轻中度蛋白尿(<3.5g/d),表现为尿液表面细小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与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不同,急性肾炎极少达到肾病水平。
检测意义:尿常规中蛋白质定性试验阳性是重要辅助诊断依据,但需注意排除发热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性蛋白尿。
4. 高血压——潜在危险的并发症风险
发生率高:约80%的患儿会出现血压升高,多在病程早期出现,主要因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扩张所致。
临床症状: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视网膜水肿)、惊厥发作等高血压脑病表现,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处理原则:及时应用利尿剂降低容量负荷,避免使用强效降压药以免影响肾灌注。
5. 少尿与氮质血症——肾功能受损的标志
尿量减少:每日尿量<400ml即为少尿,严重者可无尿,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下降。此时血液中尿素氮、肌酐水平升高(即氮质血症),但多数为一过性,随利尿后迅速恢复正常。
鉴别要点: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区分,如药物毒性或血管炎导致的肾损害。
三、特殊体征与并发症预警
循环充血状态:当水肿加剧伴心脏负荷过重时,可闻及奔马律、肺底湿啰音,极端情况下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此时应严格限制入液量,并给予呋塞米等袢利尿剂快速减压。
神经系统症状:除高血压相关表现外,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等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迹象,提示代谢紊乱或毒素蓄积可能。
消化道反应: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较为常见,偶见呕血或黑便,可能与胃肠道黏膜水肿有关。
四、鉴别诊断要点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IgA肾病: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无前驱感染史;
急进性肾炎:短期内肾功能恶化速度更快,病理见新月体形成;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既往有长期蛋白尿病史;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伴皮肤紫癜、关节痛等过敏表现。
五、预后与转归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经卧床休息、限盐饮食及对症治疗后,95%以上可在4~6周内临床痊愈。仅少数遗留轻微尿异常持续数月,极少数进展为慢性肾炎。定期随访尿常规及肾功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发病后的前3个月内。
综上所述,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呈现“感染后延迟起病—水肿+血尿为核心—伴高血压和少尿”的特征性模式,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密切监测是保障患儿顺利康复的关键。
(张莉 开封市儿童医院 内四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