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更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这种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远比治疗更为重要。以下从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管理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食管癌的预防要点。
一、管好 “入口”:饮食预防是基础
食管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不当的饮食模式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减少高温饮食摄入是首要原则。临床研究发现,长期饮用 65℃以上的热饮(如热茶、热汤)会损伤食管黏膜。食管黏膜能耐受的最高温度约为 50℃,超过这一温度会导致黏膜灼伤、脱落。反复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突变,进而诱发癌变。因此,日常饮食应等食物温度降至适宜再食用,避免 “趁热吃” 的习惯。
控制刺激性食物摄入也至关重要。腌制食品(如咸菜、腊味)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亚硝胺 —— 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食用会显著增加食管癌风险。此外,过量食用辛辣、油炸、烧烤类食物会刺激食管黏膜,破坏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局部抵抗力。建议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多选择新鲜食材,采用蒸、煮、炖等健康烹饪方式。
保证营养均衡能增强食管黏膜的防御力。维生素 A、C、E 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日常应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水果(如苹果、猕猴桃)、全谷物(如燕麦、玉米)和优质蛋白(如鱼肉、豆类),形成多样化的饮食结构,为食管健康提供充足营养支持。
二、纠正习惯:远离致癌诱因
不良生活习惯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推手,及时纠正能有效降低风险。
戒烟限酒是必须坚守的底线。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吸烟时这些物质会随唾液进入食管,直接刺激黏膜细胞。研究显示,吸烟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3 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酒精同样会损伤食管黏膜,尤其是高度白酒,其刺激性会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饮用会增加癌变概率。因此,预防食管癌应做到不吸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最好完全戒酒。
规律饮食,细嚼慢咽也不容忽视。暴饮暴食、进食过快会使食管负担过重,粗糙的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食管,容易划伤黏膜。长期如此,黏膜反复受损,癌变风险随之上升。建议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每餐进食时间不少于 20 分钟,充分咀嚼食物至细碎状态,减少食管的机械性损伤。
三、主动防控:警惕癌前病变与高危因素
某些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食管癌的癌前病变,需格外警惕。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危险因素。当胃食管反流发生时,胃酸和胃内容物会反流至食管,酸性物质会腐蚀食管黏膜,引发反流性食管炎。长期反流会导致食管黏膜柱状上皮化生(即巴雷特食管),这是一种明确的癌前病变,癌变概率是正常人的 10-20 倍。若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反流,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
口腔卫生与牙齿健康也与食管癌相关。口腔中的细菌、牙菌斑会产生毒素,随吞咽进入食管,刺激黏膜。此外,龋齿、残根等破损的牙齿会反复摩擦食管入口处的黏膜,造成慢性损伤。因此,应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减少局部刺激。
关注高危人群筛查能实现早发现、早干预。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超过 40 岁;有食管癌家族史;长期居住在食管癌高发地区(如华北、西北等地);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这类人群建议每 2-3 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胃镜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变化,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并进行治疗,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食管癌的预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科学调整生活方式,主动规避致癌因素,积极防控高危疾病,就能大幅降低患病风险。记住,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抵御癌症最有效的 “盾牌”,从现在开始行动,才能为食管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庞丽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