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前列腺肿瘤的“家族聚集性”,亲属筛查要留意

2024-10-28 17: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前列腺肿瘤爱“抱团”,家族里有人患病要当心

前列腺肿瘤有个“怪脾气”——喜欢在家族里“扎堆”出现。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爸爸、兄弟)得了前列腺肿瘤,其他人得这个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不少,这种现象就是“家族聚集性”。

就像某些疾病会在家族里代代相传一样,前列腺肿瘤的这种“聚集”不是巧合。医学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加上相似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运动),让家族成员的患病风险悄悄升高。泌尿外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父亲查出前列腺肿瘤后,建议儿子也做筛查,结果真的发现了早期病变。所以,家里有前列腺肿瘤患者,亲属千万别觉得“和自己无关”。

二、为啥会出现“家族聚集性”?基因和习惯在“联手”

前列腺肿瘤的家族聚集,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合作”的结果:

1.基因在“悄悄传递”风险

人体细胞里的基因就像“生命说明书”,如果某些基因发生突变(比如BRCA1、BRCA2基因),会增加前列腺肿瘤的患病风险。这些突变的基因可能从父母传给子女,让家族成员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招惹”前列腺肿瘤。

有研究显示,如果父亲或兄弟在65岁前确诊前列腺肿瘤,本人患病的风险会增加2-3倍;如果有两个或以上直系亲属患病,风险会升高5-10倍。这种基因带来的风险,是家族聚集性的重要原因。

2.相似的生活习惯“推波助澜”

同一个家族的人,往往有相似的饮食习惯(比如爱吃红肉、高脂肪食物)、运动习惯(比如不爱动、久坐),甚至吸烟、饮酒等爱好。这些习惯会间接影响前列腺健康——比如高脂肪饮食可能刺激前列腺细胞异常生长,久坐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让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

基因决定了“易感体质”,不良生活习惯则像“催化剂”,让患病风险进一步升高,这就是家族成员容易“集体中招”的原因。

三、哪些亲属属于“高风险”?这些人要重点关注

不是所有亲属都需要紧张,以下几类人属于前列腺肿瘤的“家族高风险人群”,筛查要更积极:

1.直系男性亲属患病

l 父亲或兄弟中有一人患前列腺肿瘤,尤其是患病时年龄小于65岁;

l 父亲和兄弟中两人及以上患前列腺肿瘤,不管他们患病时年龄多大。

这些情况下,本人的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需要更早开始筛查。

2.有家族性肿瘤综合征

如果家族中不仅有前列腺肿瘤,还有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可能存在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比如林奇综合征),这类人群的前列腺肿瘤风险也会升高,需要纳入重点筛查范围。

3.旁系亲属患病也不能忽视

叔叔、伯伯、舅舅等旁系男性亲属患前列腺肿瘤,本人的风险虽然比直系亲属低,但也比普通人高,同样需要重视筛查,不能掉以轻心。

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风险,最简单的办法是了解家族病史——问问家里长辈,有没有男性亲属得过前列腺肿瘤,记录他们的患病年龄和人数,这些信息对医生评估风险很重要。

四、高风险亲属该啥时候开始筛查?别等有症状再查

前列腺肿瘤早期大多没症状,等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时,往往已经不是早期了。高风险亲属的筛查必须“提前起步”,才能早发现、早处理:

1.筛查起始年龄要提前

l 普通男性建议50岁开始前列腺肿瘤筛查;

l 有一个直系亲属患病的高风险人群,建议45岁开始筛查;

l 有两个及以上直系亲属患病,或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建议40岁就开始筛查。

提前筛查能抓住肿瘤的“早期信号”,这时候治疗效果好,对生活影响小。

2.筛查频率要更高

普通男性筛查正常后,可每2年查一次;高风险亲属即使筛查正常,也建议每年查一次,这样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变化。

前列腺肿瘤发展相对缓慢,每年一次的筛查既能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又不会过于频繁而增加负担。

五、筛查查什么?这两项检查最常用

前列腺肿瘤的筛查不复杂,主要靠两项检查,简单方便,痛苦小:

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

这是一项抽血检查,PSA是前列腺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很低。如果前列腺有肿瘤,PSA可能会升高(但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PSA轻度升高,需要医生综合判断)。

高风险亲属筛查时,PSA检测是必做项目,它能敏感地发现早期前列腺肿瘤的“蛛丝马迹”。

2.直肠指检

医生戴上手套,将手指伸入直肠,触摸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没有结节。前列腺肿瘤往往表现为前列腺内的硬结节,通过指检能初步判断是否有异常。

直肠指检和PSA检测结合起来,能提高筛查的准确性——有些肿瘤PSA不升高,但指检能摸到异常;有些指检没发现问题,但PSA升高,两者互补才能减少漏诊。

如果这两项检查有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前列腺超声、磁共振,甚至前列腺穿刺活检(取少量组织做病理检查,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六、除了筛查,高风险亲属还能做些什么?主动降低风险

筛查是为了早发现,而主动改变生活习惯,能从源头降低患病风险,尤其适合高风险亲属:

1.调整饮食:少吃红肉,多吃“护腺食物”

l 减少红肉(猪肉、牛肉、羊肉)和加工肉类(香肠、培根)的摄入,这些食物中的高脂肪和添加剂可能刺激前列腺;

l 多吃新鲜蔬菜(西兰花、菠菜)、水果(西红柿、苹果)、全谷物(燕麦、糙米),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对前列腺健康有好处;

l 适量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三文鱼、核桃),可能有抗炎、保护前列腺的作用。

2.坚持运动:别让前列腺“久坐受累”

久坐会让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增加患病风险。高风险亲属要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每周5天),跑步、游泳、骑车等运动也可以,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让前列腺“轻松一点”。

3.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带来的“额外风险”

肥胖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比如雌激素升高),间接增加前列腺肿瘤的风险。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BMI 18.5-24.9),能减少这种风险。

4.别吸烟、少喝酒:减少对前列腺的“刺激”

吸烟会损伤细胞DNA,增加多种肿瘤的风险,包括前列腺肿瘤;过量饮酒会加重前列腺充血。高风险亲属最好戒烟,限制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给前列腺创造一个“温和”的环境。

这些习惯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患病,但能显著降低风险,和筛查配合起来,能更好地保护前列腺健康。

七、筛查结果异常怎么办?别慌,大多数不是癌

筛查发现PSA升高或指检有异常,很多人会立刻紧张——“是不是得了癌?”其实不用太焦虑,异常结果不代表一定是前列腺肿瘤:

1.先复查,排除“干扰因素”

PSA升高可能是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甚至近期有性生活、骑自行车等也可能让PSA暂时升高。医生通常会建议过1-2周再复查一次,同时结合其他检查(如前列腺超声)综合判断。

2.必要时做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如果复查后PSA仍然升高,或指检摸到明显结节,医生会建议做前列腺穿刺活检。活检虽然是有创检查,但能明确到底是不是肿瘤,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即使确诊是前列腺肿瘤,只要是早期,通过手术、放疗等治疗,治愈率很高,很多人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所以,筛查异常后关键是及时就医,而不是自己吓自己。

八、家族聚集不可怕,早筛查早预防是关键

前列腺肿瘤的“家族聚集性”提醒我们:如果家里有患病亲属,自己不能掉以轻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病”,只要做好两件事——提前开始筛查、保持健康习惯,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高风险亲属要主动了解家族病史,记住自己的筛查起始年龄,把筛查当成“例行公事”。毕竟,前列腺肿瘤的早期治疗效果很好,而筛查是发现早期肿瘤的唯一可靠方法。对自己的健康多一分关注,就能少一分担忧,这才是应对家族聚集性的正确态度。

(宋燕燕 河南省肿瘤医院 泌尿外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