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膀胱肿瘤术后,为啥要定期往里面“灌药”

2023-11-19 11: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膀胱肿瘤术后,“灌药”是为了“斩草除根”

膀胱肿瘤手术切除了可见的肿瘤,但就像除草只拔了上面的草,土里可能还藏着草籽,稍微不注意就会重新长出来。术后往膀胱里“灌药”(专业叫膀胱灌注治疗),就是为了清除这些肉眼看不见的“潜在隐患”——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微小病灶,降低复发的风险。

这种治疗方式像“局部大扫除”,药物直接接触膀胱内壁,针对性地消灭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比口服或输液全身用药更精准,副作用也小。泌尿外科护士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患者问“手术都切干净了,为啥还要灌药?”其实,这正是为了让治疗更彻底,让膀胱能长期保持健康。

二、这些“残留隐患”,让灌药很有必要

膀胱肿瘤术后,即使医生肉眼判断切除得很干净,也可能存在一些“漏网之鱼”,这些正是灌药要解决的问题:

1.看不见的微小肿瘤细胞

肿瘤生长时,可能有少量细胞脱落,藏在膀胱黏膜的褶皱里,或者附着在手术创面周围,这些细胞太小,手术中无法发现,也无法切除。它们就像“潜伏的种子”,一旦条件合适就会重新生长,形成新的肿瘤。

2.膀胱内的“易复发环境”

膀胱黏膜经过肿瘤和手术的刺激,局部环境可能变得“适合肿瘤生长”。比如黏膜受损后修复过程中,细胞分裂活跃,可能增加异常增生的风险。灌药能改善这种环境,抑制细胞的异常生长。

3.多发肿瘤的“潜在病灶”

有些患者的膀胱里不止一个肿瘤(多发肿瘤),手术可能只切除了较大的、明显的肿瘤,一些极小的病灶(比如几毫米的小肿瘤)可能被遗漏。灌药能覆盖整个膀胱,对这些潜在病灶起到抑制和杀灭作用。

这些隐患单靠手术无法解决,而灌药能直接作用于膀胱内部,针对性地处理这些问题,从源头降低复发可能。

三、灌的是什么“药”?不同药物有不同的“本事”

膀胱灌注的药物不是随便选的,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常见的有两类:

1.化疗药物:直接“杀灭”肿瘤细胞

像吡柔比星、表柔比星、吉西他滨等,这些药物能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它们分裂和生长,从而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它们就像“精准的杀虫剂”,对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作用很强,对正常细胞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类药物适合大多数膀胱肿瘤患者,尤其是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肿瘤较浅,没侵犯膀胱肌肉层),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2.免疫制剂:调动身体“自身力量”对抗肿瘤

最常用的是卡介苗(BCG),它不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而是通过刺激膀胱局部的免疫系统,让身体自己产生“防御部队”(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增强膀胱黏膜的抵抗力,减少肿瘤复发的土壤。

卡介苗适合高危的膀胱肿瘤患者(比如肿瘤恶性程度高、多发肿瘤),预防复发和进展的效果更显著,但使用时有一定的局部反应。

不管哪种药物,都是通过“直接接触膀胱黏膜”发挥作用,保证药物在膀胱内停留足够时间(通常30-60分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灌药的“时间安排”:不是一次就好,要按“疗程”来

膀胱灌注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按规律、按疗程进行,就像打疫苗需要多针加强一样,才能持续保持药效:

1.术后早期:“密集灌注”,快速控制风险

手术后1周左右开始第一次灌药,之后每周1次,连续灌6-8次。这个阶段是为了快速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趁着手术创面还没完全愈合,药物能更好地接触到潜在的病灶区域。

2.后续:“维持灌注”,巩固效果

密集灌注结束后,进入维持阶段,通常每月1次,持续6-12个月(具体时间根据病情而定)。这个阶段是为了巩固前期的效果,持续抑制可能重新出现的肿瘤细胞,降低远期复发率。

整个灌注疗程可能持续1-2年,不同患者的具体方案会有差异,医生会根据术后复查情况(比如膀胱镜检查结果)调整灌注次数和间隔。

五、灌药的“过程”:不复杂,但需要配合

膀胱灌注的操作由护士完成,过程并不复杂,患者只要做好配合,就能顺利完成:

1.灌药前:做好“准备工作”

l 提前排空膀胱:灌药前1-2小时别喝水,排尿后让膀胱处于空虚状态,方便药物注入后充分接触膀胱壁。

l 清洁外阴:灌注前用温水清洗外阴,减少感染的风险。

2.灌药时:像“插尿管”一样,药物直达膀胱

护士会用一根细导管(和尿管类似)从尿道插入膀胱,通过导管将药液注入膀胱内,然后拔出导管。这个过程可能有点轻微不适(尤其是第一次),但通常可以忍受,放松身体能减轻不适感。

3.灌药后:“变换体位”,让药物“逛遍”膀胱

注入药物后,需要在床上变换体位——平躺、左侧卧、右侧卧、俯卧,每种体位保持5-10分钟,让药物均匀接触膀胱的各个角落(前壁、后壁、左右壁),避免药物只停留在某一区域。

之后按医生要求保留药物(30-60分钟),时间到了再排出尿液,期间尽量别排尿,也别剧烈活动。

六、灌药后可能有“不适”,大多是暂时的

灌药后,膀胱黏膜受到药物刺激,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不用太紧张,大多会自行缓解:

1.排尿不适:尿急、尿痛、尿频

这是最常见的反应,药物刺激膀胱黏膜,会让膀胱感觉敏感,出现想尿、排尿时疼、尿的次数变多等情况。通常在灌药后1-2天内出现,多喝水(每天2000毫升以上),多排尿冲洗膀胱,症状会慢慢减轻。

2.尿液颜色变化:轻微血尿

少数人灌药后尿液会有点发红(镜下血尿或轻微肉眼血尿),这是药物刺激黏膜引起的少量出血,一般不严重,持续1-2天会消失。如果血尿明显或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告诉医生。

3.全身反应:偶尔低热

尤其是用卡介苗灌注后,少数人可能出现低热(38℃左右),这是免疫反应的表现,一般1-2天会退,不用特殊处理;如果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要及时就医。

这些反应的程度因人而异,和药物种类、个人耐受度有关,护士会提前告知注意事项,有不适及时沟通即可。

七、灌药期间,这些“配合事项”要做好

想让灌注治疗效果更好,减少不适,患者需要做好这些配合:

1.按时间来,别随意中断

灌注治疗的规律很重要,随意推迟或中断,可能让药物浓度无法维持,影响效果。如果因为感冒、发烧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灌药,要提前和医生、护士沟通,安排补灌时间。

2.灌药后多喝水,帮助“代谢”

药物排出后,当天要多喝水(比平时多喝500-1000毫升),通过大量排尿冲洗尿道和膀胱,减少药物残留对黏膜的刺激,也能降低感染风险。

3.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灌药后尿道和膀胱黏膜暂时比较敏感,要注意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性生活(灌药后24-48小时),减少感染的可能。如果出现排尿时疼痛明显、尿液浑浊、发烧,可能是感染了,要及时就医。

4.定期复查,和灌药“相辅相成”

灌注期间,还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做膀胱镜检查(比如每3-6个月一次)、尿常规等,通过检查了解膀胱内的情况,评估灌注效果,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灌注方案。

这些配合看似简单,却能直接影响灌注的效果和安全性,让治疗更顺利。

八、为啥不选择“全身用药”?灌药的“独特优势”

有些患者会问:“直接吃药或输液不是更方便吗?为啥非要往膀胱里灌药?”这是因为灌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药物浓度高,作用更直接

灌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膀胱,局部浓度比口服或输液高得多(可能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能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全身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很低,副作用(比如恶心、脱发、白细胞下降)也小得多。

2.针对性强,不影响其他器官

膀胱肿瘤的复发大多局限在膀胱内,灌药能精准作用于膀胱黏膜,对身体其他器官(比如肝、肾、骨髓)影响小,尤其适合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相比之下,全身用药不仅副作用大,到达膀胱的药物浓度也有限,对膀胱肿瘤的预防复发效果远不如灌药。

九、灌药是为了“防复发”,规律坚持很重要

膀胱肿瘤术后往里面“灌药”,不是多余的步骤,而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手段——通过直接杀灭残留肿瘤细胞、改善膀胱内环境,降低肿瘤卷土重来的风险。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持续1-2年,期间可能有轻微不适,但和肿瘤复发的风险相比,这些都是值得的。按规律灌药、做好配合、定期复查,就能让膀胱在术后得到更好的保护,为长期健康打下基础。记住,灌药的每一次坚持,都是在为膀胱的健康“加分”。

(宋燕燕 河南省肿瘤医院 泌尿外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