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的战场上,介入手术以其“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现代抗癌体系中的关键武器。然而,在聚光灯下的主刀医生背后,有一群身着铅衣的“隐形助手”——介入技师,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和冷静的判断,为手术节奏的精准把控保驾护航。
一、介入手术:毫米级战场上的“精准打击”
肿瘤介入治疗的核心在于“精准”。通过CT、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设备的实时引导,医生可将直径仅1-2毫米的消融针或导管,经血管或体表微小切口送达肿瘤内部,实施“靶向打击”。这种治疗方式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大开大合”,术后仅留针眼大小的创口,患者术后数小时即可下床活动,高龄或心肺功能差的患者也能耐受。
以肝癌介入治疗为例,医生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使局部药物浓度达到全身化疗的10-20倍,同时用栓塞剂阻断肿瘤“营养通道”,实现“毒死+饿死”的双重打击。对于直径<5cm的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可在影像引导下将肿瘤组织加热至60-100℃,使其凝固坏死,疗效堪比手术切除。
二、介入技师:手术室里的“导航员”与“安全官”
在这场毫米级战斗中,介入技师是连接医生与设备的“桥梁”,其职责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
1.术前:制定“作战地图”
介入技师需根据患者CT、MRI等影像资料,精准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规划导管路径。例如,在肺癌介入治疗中,技师需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模拟导管从股动脉进入肺动脉的路径,避开心脏大血管,确保治疗安全。此外,技师还需准备手术器械,如不同规格的导管、消融针、栓塞微球等,并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2.术中:掌控手术节奏的“隐形指挥官”
手术中,技师需操作DSA设备,实时提供高清影像,帮助医生判断导管位置、药物扩散范围及肿瘤消融情况。例如,在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技师需通过DSA的“路图”功能,将导管路径叠加在实时影像上,引导医生精准到达肿瘤供血动脉;在消融治疗中,技师需监测肿瘤温度变化,确保消融范围覆盖整个病灶,同时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此外,技师还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反馈异常情况。例如,当患者因疼痛或药物反应出现血压下降时,技师需立即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并协助进行急救处理。
3.术后:设备维护与质量控制的“守护者”
手术结束后,技师需对导管、消融针等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并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如DSA的曝光时间、药物灌注剂量等,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同时,技师还需参与术后随访,通过影像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如肿瘤是否缩小、血流是否阻断等,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三、技术壁垒:从“操作工”到“多面手”的蜕变
介入技师的工作远非“按按钮”那么简单。他们需具备跨学科知识,包括:
-影像诊断学:能通过CT、MRI等影像判断肿瘤性质(如良恶性)、分期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临床解剖学:熟悉人体血管、神经的走行,避免术中损伤重要结构;
-物理学与工程学:掌握DSA设备的原理,能根据手术需求调整参数,如曝光剂量、图像对比度等;
-应急处理能力:能迅速应对术中突发情况,如导管断裂、血管破裂等,与医生默契配合完成抢救。
例如,在钇90放射性栓塞术中,技师需精确计算微球剂量,确保辐射范围覆盖肿瘤同时避免损伤正常肝脏组织;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中,技师需控制制冷剂流量,使肿瘤温度在1分钟内降至-140℃,并在复温阶段避免组织撕裂。
四、患者视角:看不见的守护,看得见的改变
对于患者而言,介入技师的存在虽无形,却深刻影响着治疗体验与效果。例如:
-减少辐射暴露:技师通过优化DSA参数,可将患者术中辐射剂量降低30%以上;
-缩短手术时间:熟练的技师能在10分钟内完成导管置入,为主刀医生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降低并发症风险:技师对器械的严格消毒与规范操作,可将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
一位接受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回忆:“手术中我只感到轻微胀痛,医生告诉我治疗很顺利。后来才知道,是技师在背后调整了导管角度,避免了损伤胆囊。”
五、未来展望:技术赋能,精准再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入,介入技师的角色正在从“执行者”向“决策参与者”转变。例如:
-AI辅助规划: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自动分析患者影像,生成最优导管路径与消融方案,技师只需审核并微调;
-机器人辅助操作:如“磁导航”机器人可精准控制导管走向,技师通过手柄远程操作,减少辐射暴露;
结语
在肿瘤介入治疗的舞台上,医生是冲锋陷阵的勇士,而介入技师则是默默守护的“隐形助手”。他们用专业与专注,确保每一台手术都能精准、安全、高效地完成,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正如一位资深介入技师所说:“我们的工作就像调音师,让手术的每一个节奏都恰到好处。”
(黄文禹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介入手术室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