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隐形支架:介入技术如何让肿瘤压迫的胆管‘重获新生’?

2023-09-07 10: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肿瘤治疗的复杂挑战中,胆管受压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速病情恶化,甚至威胁生命。传统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往往创伤大、风险高,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而言,可能并不适用。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胆道支架置入术的广泛应用,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深入探讨介入技术如何通过隐形支架,让肿瘤压迫下的胆管“重获新生”。

一、胆道梗阻的挑战与介入技术的兴起

胆道梗阻通常由肿瘤(如胰腺癌、胆管癌等)压迫或浸润胆管引起,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淤积在肝脏内,引起黄疸、肝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严重后果。黄疸不仅影响患者的食欲、消化和营养吸收,还可能引发皮肤瘙痒、尿液深黄、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胆道梗阻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然而,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身体状况差、手术风险高或肿瘤无法切除等原因,这些方法往往不适用或效果有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介入技术,尤其是胆道支架置入术,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为胆道梗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胆道支架是一种金属或塑料制成的管状结构,通过介入手段置入胆道内,起到支撑胆道、恢复胆汁流通的作用。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能有效缓解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隐形支架:介入技术的创新之作

隐形支架,或称为自膨式金属支架,是胆道支架置入术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采用镍钛合金等记忆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可塑性。在置入胆道前,支架被压缩成细长的形态,便于通过导管送入体内。一旦到达预定位置,支架在体温作用下自动膨胀,恢复其预设的形状和直径,从而支撑起受压的胆道。

隐形支架的优势在于其微创性、高效性和长期稳定性。由于支架采用记忆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能够在体内长期保持稳定的支撑效果。同时,支架的表面设计有助于减少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三、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胆道支架置入术通常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超声引导下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同时,准备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耗材。

穿刺胆道: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胆道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进入胆道。

导管导丝引导:通过导管和导丝的引导,将支架输送系统送达胆道受压部位。

释放支架:在影像学引导下,缓慢释放支架,使其膨胀并支撑起受压的胆道。

评估效果:通过DSA或超声复查,评估支架的位置、形态和胆汁流通情况,确保手术成功。

术后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肝功能和黄疸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抗生素和抗凝治疗,防止感染和血栓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胆道支架置入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支架移位、胆道感染、出血等。因此,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术后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护理。

四、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介入材料的创新,胆道支架置入术将在胆道梗阻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胆道支架可能会结合更先进的材料科学、影像学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同时,新型支架的设计和开发也将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度和长期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结语

隐形支架作为介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肿瘤压迫下的胆道梗阻提供了一种微创、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胆道支架置入术将在胆道梗阻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技术的美好未来!

 

(闫艺博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介入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