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传统治疗方法往往需要通过开腹手术来寻找并止血,但这种方法创伤大、恢复慢,且对于某些复杂或隐蔽的出血点,手术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技术以其微创、精准的特点,为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仿佛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够“堵住”消化道出血的“水龙头”,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一、消化道出血的挑战与介入技术的兴起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肿瘤、炎症性肠病等。这些病因导致的出血部位可能位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甚至胆道系统,出血点往往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迅速定位。此外,部分出血点可能位于血管深处或周围解剖结构复杂,使得开腹手术难以触及或风险极高。
介入技术,尤其是血管介入技术,通过经皮穿刺血管,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械,在影像学引导下直达出血部位,进行精准治疗。这种技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能有效避免开腹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如感染、粘连等,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介入技术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介入技术的核心步骤之一,通过向疑似出血部位的血管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透视观察血管形态和血流情况,从而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和性质。一旦确定出血点,医生可以立即通过导管向出血血管注入栓塞剂,如明胶海绵、弹簧圈等,迅速“堵住”出血的“水龙头”。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对于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TIPS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在颈静脉内插入导管,经过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最终到达肝静脉,然后在肝内建立一条人工分流道,使门静脉血流直接流入下腔静脉,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出血风险。
内镜下介入治疗
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血管介入,但内镜下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胃镜或肠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并利用内镜下的止血夹、注射针、电凝器等工具进行止血。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消化道黏膜层的出血,如消化性溃疡、肿瘤表面出血等。
三、介入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介入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精准度高。然而,这项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介入手术需要高度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对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其次,介入手术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需要接受一定的辐射暴露。此外,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出血,如小肠出血,由于解剖结构复杂,介入治疗的难度和成功率都会受到影响。
四、介入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影像学、材料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例如,三维重建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新型栓塞材料等,都将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同时,跨学科合作和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五、结语
介入技术以其微创、精准的特点,为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还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介入技术将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技术的美好未来!
(闫艺博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介入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