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血管疾病的紧急救治中,急性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尤其是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残疾至关重要。其中,急性脑梗取栓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以其高效、直接的特点,在“黄金6小时”内为脑梗死患者带来了生命之光。本文将深入探讨急性脑梗取栓术的重要性、技术原理、操作流程以及时间窗的把握,旨在提高公众对急性脑梗死救治的认识,强调时间就是大脑,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一、急性脑梗死与时间赛跑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坏死。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一旦血流中断,每分钟将有数百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是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的关键。临床研究表明,从症状出现到接受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内,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预后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黄金6小时”,即发病后的最初6小时内进行取栓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残疾,提高生存率。
二、急性脑梗取栓术的原理与技术
急性脑梗取栓术是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特制的取栓装置送达闭塞的脑血管部位,利用装置的机械作用,直接抓取并取出血栓,从而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这一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具有开通率高、再通速度快、治疗效果显著的优点。
取栓装置多样,常见的有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支架取栓器通过释放和回收支架的过程,捕获并取出血栓;抽吸导管则利用负压吸引,将血栓吸出血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栓位置、大小、血管解剖结构等,选择合适的取栓策略。
三、急性脑梗取栓术的操作流程
紧急评估与准备:患者到达医院后,迅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同时完善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排除出血性卒中。
术前准备:确定患者适合取栓治疗后,立即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路、备血、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等。
麻醉与穿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
血管造影与定位: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将导管送达脑血管,明确血栓位置及血管解剖结构。
取栓操作:根据血栓特点,选择合适的取栓装置,进行取栓操作,直至血管完全开通。
术后监测与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如脑出血、血管再闭塞等。
四、把握“黄金6小时”的关键
“黄金6小时”是急性脑梗取栓术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在这个时间窗内,脑组织尚未完全坏死,通过及时开通闭塞血管,可以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残疾。因此,提高公众对急性脑梗死症状的识别能力,缩短从发病到就医的时间,是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接受取栓治疗的关键。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优化急救流程,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到专业的救治。
五、结语
急性脑梗取栓术是一项挽救生命的先进技术,其成功实施依赖于快速准确的诊断、高效的团队协作、精湛的技术操作以及对“黄金6小时”的严格把握。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神经细胞死亡,更高的残疾风险。因此,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医疗救治效率,对于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手与时间赛跑,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减少残疾,提升生活质量。
(闫艺博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介入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