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急救领域,时间往往意味着生命。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患者而言,发病后的“黄金6小时”更是至关重要。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迅速恢复脑血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改善预后。其中,静脉溶栓与介入取栓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在“抢通”脑动脉、恢复脑血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紧迫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当脑血管被血栓或斑块堵塞时,供血区域的脑组织会迅速失去氧气和营养,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脑细胞死亡、脑水肿等。如果不及时恢复脑血流,患者将面临永久性神经损伤、残疾甚至死亡的风险。
二、静脉溶栓:快速起效的初步治疗
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它通过在静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使血栓溶解,从而恢复脑血流。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发病时间短、病情较轻的患者。
溶栓药物的选择:rt-PA是目前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它通过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系统,促使血栓溶解。但rt-PA的使用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通常要求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
治疗过程:在静脉溶栓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同时观察溶栓效果。如果溶栓成功,患者的症状将得到迅速改善;如果溶栓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则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手段。
注意事项:静脉溶栓虽然有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对于存在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近期有颅内出血史等禁忌症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溶栓药物。
三、介入取栓:精准高效的进阶治疗
对于静脉溶栓效果不佳或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介入取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介入取栓通过导管技术将取栓装置送入脑血管内,直接捕捉并取出血栓,从而恢复脑血流。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入取栓适用于发病时间在6-24小时内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存在大血管闭塞、病情严重且预期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然而,对于存在严重出血倾向、血管解剖异常等禁忌症的患者,介入取栓并不适用。
治疗过程:介入取栓需要在导管室进行,患者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接受治疗。医生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脑血管内,利用取栓装置捕捉血栓并取出。整个治疗过程需要精确的影像学引导,以确保取栓装置准确到达血栓部位。
治疗效果与并发症:介入取栓能够迅速恢复脑血流,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脑出血、血管损伤等。因此,在治疗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随访,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四、黄金6小时内的决策与协作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医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与其他医疗团队紧密协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快速评估与诊断: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需要迅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院的医疗资源,医生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溶栓、介入取栓或两者结合使用。
团队协作与沟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需要多个科室的紧密协作,包括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医生需要与团队成员保持有效沟通,确保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患者教育与康复:在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并预防复发。
总之,静脉溶栓与介入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两种重要治疗手段。在黄金6小时内迅速做出决策并实施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医生需要充分了解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和适应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团队协作与沟通也是确保救治成功的关键。
(周海东 泌阳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