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剖宫产手术时,护士为什么不停清点纱布?少一块可能引发大危机!

2024-11-04 19: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剖宫产手术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医疗程序,其中护士不停清点纱布的行为至关重要,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多重医学意义和安全保障机制。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目的:防止异物残留,避免致命并发症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无菌纱布主要用于吸血、擦拭创面或压迫止血。若任何一块纱布意外遗留在产妇体内(如子宫切口、腹腔或盆腔),将导致严重后果:

感染风险激增——体内异物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引发腹膜炎、脓肿甚至败血症;

组织粘连与器官损伤——长期存在的纱布可能缠绕肠道、膀胱等器官,造成梗阻或穿孔;

慢性疼痛与功能障碍——残留物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持续性腹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因此,严格清点是确保“零遗留”的关键防线。

二、标准化流程:三重核查机制保障精准计数

手术室采用国际通用的“五数核对法”(Five Count Protocol):

1.使用前预清点——打开包装后立即记录数量;

2.术中动态追踪——每次传递、回收均需双人确认并标注;

3.关闭体腔前终审——主刀医生暂停操作,全体团队共同复核;

4.术后再次核验——缝合伤口前后分别检查器械台与污物袋;

5.影像学辅助排查(必要时)——通过X光或超声确认无金属标记物遗漏。

这种分层管理模式将人为失误率降至最低。

三、特殊场景下的高危因素解析

紧急情况下的挑战:如产后大出血需快速填塞止血时,多名医护人员同时操作易造成混乱。此时护士需保持冷静,采用颜色编码系统区分不同用途的纱布包,并实时更新电子台账。

深部操作盲区:当术野被胎儿头部遮挡或血液浸染视野时,视觉确认困难。护士会提前预判用量,并在关键步骤主动提醒外科团队“剩余纱布存量”。

心理干扰效应: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注意力下降。研究表明,每增加1小时连续工作时间,计数错误概率上升约17%,因此建议每30分钟轮换清点责任人。

四、历史教训推动制度完善

全球范围内曾发生多起因纱布遗留引发的医疗事故:

20世纪90年代某国案例显示,一块遗忘的纱布导致患者经历三次开腹探查术;

国内统计数据显示,未严格执行清点制度的医院,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出规范医院4.2倍。

这些惨痛经验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将“手术物品管理”纳入《安全手术核查表》强制条款。

五、技术赋能新时代的精准管控

现代手术室已引入智能化解决方案:

RFID射频标签植入每块纱布,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感应定位;

电子病历系统实时同步耗材数据,异常情况触发警报;

机器人辅助盘点模块可识别图像中的织物纹理特征。

即便如此,人工二次复核仍是不可替代的安全屏障。

六、对患者的深远影响

看似繁琐的清点动作实则构筑了生命安全的护城河:

它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少因感染导致的延长停留);

降低了再入院率及相关医疗费用;

更关乎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当家属得知整个团队如此严谨时,焦虑情绪能得到显著缓解。

结语:细节决定生死,责任重于泰山

每一次纱布清点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从切开皮肤到缝合最后一针,护理团队用专业与专注编织着母婴健康的防护网。这种看似机械化的操作背后,是对医学伦理的坚守、对诊疗规范的敬畏,更是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最高礼赞。

(徐峰杰 息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