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医学术语,在急诊科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死考验。作为急诊科护士,我们最常对家属说的就是“时间就是生命”,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与死神赛跑的真实写照。当休克发生时,患者的生命就像沙漏中的细沙,每一秒的流逝都可能成为生与死的分界线。
休克本质上是一个“全身危机”,它不是简单的血压下降或面色苍白,而是人体循环系统崩溃导致的全身器官“集体罢工”。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就像干旱中的禾苗,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溉,细胞开始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情况让急诊医护人员对“时间就是生命”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
休克的发展如同点燃的导火索,有一个不可逆的恶化过程。在代偿期,人体会启动“应急方案”:心跳加速试图泵出更多血液,血管收缩优先保证心脑供血,此时患者可能只是感到心悸、轻微头晕。这个阶段就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但往往被患者或家属忽视。进入失代偿期后,代偿机制全面崩溃,血压急剧下降,尿量减少,皮肤湿冷,这时才被送来急诊的患者,救治难度已呈几何级增长。而到了不可逆期,细胞大面积死亡,乳酸堆积形成“酸中毒风暴”,即便最先进的ICU设备也难以挽回生命。临床数据表明,失血性休克若能在1小时内得到干预,存活率超过90%;超过4小时,这个数字会暴跌至30%以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休克的抢救是“争分夺秒”的战争。
不同类型的休克就像不同的“杀手”,各有其致命的作案手法。低血容量性休克多由大量失血或失液引发,常见于外伤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以及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情况;心源性休克多由急性心梗引发,心脏泵血功能骤减;分布性休克如感染性休克,毒素引发血管异常扩张,血压像溃堤般骤降;梗阻性休克如肺栓塞,血液通路被突然阻断,右心负荷急剧增加。急诊护士在接诊时必须像侦探般快速识别休克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休克需要完全不同的抢救方案,误判半小时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急诊科,我们遵循一套对抗休克的“黄金法则”,其中“VIPC”抢救流程堪称关键。“V(Ventilation)”强调确保气道通畅,通过迅速清理气道异物、合理安置体位,必要时果断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起生命的“呼吸通道”,为机体后续的氧供奠定基础。“I(Infusion)”则聚焦于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液,通常会选用大口径的留置针,快速构建至少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输入晶体液进行初始复苏,同时依据休克类型及患者具体状况,合理搭配胶体液、血制品等,快速扩充血管内液体容量,力求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P(Pulsation)”旨在维持循环功能,借助心电监护密切关注心率、心律变化,通过血压监测掌握循环压力情况,必要时合理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像感染性休克常用去甲肾上腺素,心源性休克伴心动过缓时可考虑多巴胺,以稳定循环,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C(Control bleeding)”意为控制活动性出血,针对开放性伤口,现场即刻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手段紧急止血;对于隐匿性的内脏出血,快速借助超声、CT等检查定位出血部位,及时安排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从根源上阻止血液流失。护士们能在30秒内完成静脉穿刺,3分钟内备好输血前准备工作。其次是“3:1法则”,即失血量估算为可见出血量的3倍,这种经验算法能避免低估病情。最令人揪心的是面对“沉默型休克”患者,他们表面看起来尚可,实则内出血已达危险临界点。这类病例教会我们永远要对休克保持最高警惕。
现代医学为休克抢救提供了强大武器,但技术再先进也敌不过时间的侵蚀。床旁超声能5分钟内定位出血点,连续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追踪每搏输出量变化,血管活性药物能精确调控血压。然而这些技术发挥效用的前提是——患者还处在可逆期。各种案例说明,及时救治和延误救治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正是对“时间就是生命”最残酷也最真实的注解。
作为守护生命最后防线的急诊人员,我们想对所有人说: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悸、冷汗、意识模糊时,当创伤后感到异常口渴、烦躁不安时,请不要犹豫,立即就医。休克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每一分钟都价值连城。记住,您耽误的每一秒,都是身体不可再生的细胞在永久凋亡。让我们医患携手,在休克的至暗时刻,为生命抢回最宝贵的时间筹码。因为在急诊科的时钟上,从来只有“现在”才是抢救的最佳时机。
(王红艳 周口骨科医院 急诊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