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方前置,不是“多此一举”
去医院看病,医生开完处方后,不是直接去药房拿药,而是先经过药师审核——这就是“处方前置审核”。别小看这一步,它就像给处方装了个“过滤器”,能在取药前拦住各种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作用之一,就是避开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听起来不算大事,好像“多吃一种药好得快”,其实暗藏风险:可能让药效叠加导致副作用,也可能让药物在体内“打架”影响效果,还会花冤枉钱。处方前置审核就是要在源头把这些风险挡回去,让每一分药都用在点子上。
二、先搞懂:啥是“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不是简单的“同时吃两种药”,而是指同时使用作用相似、成分相同或药理机制一样的药物,相当于“同一类药吃了双份”:
1.成分完全相同的药
比如,同时吃了“盐酸氨溴索片”和“氨溴索口服溶液”,这两种药的主要成分都是氨溴索,作用都是化痰,同时吃就相当于剂量加倍,可能增加胃肠道副作用。
2.成分不同但作用一样的药
比如,高血压患者同时吃了“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这两种药都属于钙通道阻滞剂,作用都是扩张血管降血压,同时用可能让血压降得太低,出现头晕、乏力。
3.复方药里藏着“重复成分”
有些复方药(比如感冒药)里含有多种成分,比如“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和“对乙酰氨基酚片”,前者本身就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成分),同时吃就会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伤肝风险增加。
这些情况都算重复用药,不及时发现,可能越吃越糟。
三、处方前置审核,咋揪出重复用药?
处方前置审核就像“找茬游戏”,药师通过专业系统和经验,从处方里找出隐藏的重复用药问题,主要靠这几步:
1.调出“用药史”,前后对比
审核系统会自动关联患者的电子病历,调出近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用药记录,包括在本院开的药、在其他医院开的药(如果有互通系统),甚至患者自己在药店买的药(如果主动申报)。药师会把新处方里的药和历史用药一一对比,看有没有成分或作用重复的。
比如,患者上周刚开过“辛伐他汀”(降脂药),这次处方里又出现“阿托伐他汀”,药师一看就知道这两种都是他汀类降脂药,属于重复用药,需要提醒医生。
2.拆“复方药”的成分,逐个核对
遇到复方药,药师会像“拆盲盒”一样,把里面的每一种成分都列出来,再和处方里的其他药对比。比如,处方里有“复方甘草片”(含阿片粉、甘草流浸膏等)和“盐酸吗啡片”,阿片粉和吗啡都属于阿片类镇痛药,同时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这就是典型的重复用药。
3.查“药理分类”,看是否“同门”
每种药都有自己的“药理家族”,比如降压药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多个家族。药师会核对处方里的药是否来自同一个家族,比如同时出现“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缬沙坦”(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虽然不是同一类,但作用机制相似,联用需要严格评估,避免过度降压。
4.算“总剂量”,看是否超标
即使是同一种药,如果患者同时在吃不同剂型(比如片剂+注射剂),药师会算出总剂量是否超过安全范围。比如,抗生素“头孢呋辛”,口服每天最大剂量是1克,注射剂每天最大剂量是6克,如果同时用,总剂量超过6克就可能增加肾损伤风险。
这几步环环相扣,能把各种重复用药的“伪装”都扒下来。
四、为啥会出现重复用药?这些“坑”很常见
重复用药不是医生故意开错,很多时候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无心之失”,处方前置审核就是要填上这些“坑”:
1.患者“多头看病”,信息不通
很多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会同时看多个科室(比如心内科、内分泌科),不同科室的医生可能不知道患者在其他科室开了什么药,容易开出作用相似的药。比如,心内科开了“美托洛尔”(降压+治心脏病),内分泌科又开了“比索洛尔”(也是β受体阻滞剂,作用相似),就可能重复。
2.患者“隐瞒用药”,自己加药
有些患者觉得“医生开的药效果慢”,自己去药店买类似的药一起吃,又不告诉医生,导致重复用药。比如,医生开了“格列美脲”(降糖药),患者自己加了“格列齐特”,两种都是磺脲类降糖药,可能导致低血糖。
3.复方药“成分隐蔽”,容易忽略
复方药的名字里往往不直接体现所有成分,比如“感冒灵颗粒”里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如果医生不知道患者同时在吃“扑尔敏片”,就可能导致抗过敏成分过量,出现嗜睡、口干。
4.病情复杂,联合用药没把握好度
有些复杂疾病需要联合用药,但如果把握不好“度”,就可能变成重复用药。比如,治疗房颤需要抗凝,医生开了“华法林”,又开了“利伐沙班”,两种都是抗凝药,同时用会大大增加出血风险。
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重复用药,而处方前置审核就像“交通协管员”,及时疏导这些“用药拥堵”。
五、发现重复用药后,药师会咋处理?
审核时发现重复用药,药师不会直接改处方,而是通过这几步解决:
1.先和医生“沟通确认”
药师会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开处方的医生,说明哪两种药重复了、可能有什么风险,比如“患者正在吃硝苯地平,这次又开了氨氯地平,都是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比如停掉其中一种,或更换其他类型的药。
2.提醒患者“主动申报”用药史
如果重复用药是因为患者没告诉医生自己在吃其他药,药师会提醒患者:“以后看病时,一定要把正在吃的所有药(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都告诉医生,最好带个药盒或写个清单,避免重复。”
3.给患者“科普重复用药的危害”
取药时,药师会特意叮嘱患者:“这两种药作用相似,不能一起吃,按医生调整后的方案吃,不然可能会头晕(或其他副作用)。”让患者明白为啥要调整,更配合治疗。
整个过程是“药师-医生-患者”三方配合,目的是让用药更安全。
六、患者咋配合,让前置审核更有效?
处方前置审核不是药师一个人的事,患者做好这些,能让审核更精准:
1.看病时“带全用药记录”
每次去医院,最好带上正在吃的所有药(包括药盒),或提前写一张清单,注明药名、剂量、用法、吃了多久,不管是处方药、非处方药,还是保健品、中药,都要写清楚。医生了解得越全面,开的处方就越合理。
2.主动说“过敏史和基础病”
对什么药过敏、有哪些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好),一定要主动告诉医生和药师。比如,有肝损伤的患者,药师会特别留意避免开可能伤肝的药,也能避免重复使用伤肝的药。
3.取药时“认真听药师叮嘱”
药师发药时说的“这种药和你家里的XX药不能一起吃”“这个药要和之前的XX药间隔2小时吃”,一定要记牢,有不懂的当场问清楚,别含糊。
4.别自己“加药、换药、停药”
觉得药效不好,想加一种药;觉得吃着麻烦,想换另一种药,这些都要先问医生或药师,别自己做主,否则可能导致重复用药或其他风险。
患者的配合,能让处方前置审核的“过滤”效果更好,从源头减少重复用药的可能。
七、处方前置审核,不只是防重复用药
虽然避开重复用药是处方前置审核的重要工作,但它的作用不止于此,还能同时拦截其他用药问题:
1.剂量是否超标
比如,儿童用药剂量按体重算,审核时发现剂量太大,会及时提醒医生调整。
2.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药一起吃可能“打架”,比如他汀类药和红霉素一起吃可能伤肝,审核时会发现并提醒。
3.用法是否正确
比如,本该饭前吃的药写成了饭后吃,可能影响吸收,药师会纠正。
4.是否有禁忌症
比如,孕妇禁用的药开给了孕妇,审核时会拦截。
这些工作和防重复用药一起,构成了用药安全的“防护网”。
处方前置审核这一步,就像给用药安全上了“双保险”,而避开重复用药是其中关键一环。它通过核对用药史、拆解复方药成分、分析药理分类,把那些“作用相似、成分重复”的药找出来,再通过医生调整、患者配合,让每一种药都用得恰到好处。
对患者来说,配合做好用药记录、主动沟通病情,就是在帮自己避开重复用药的风险。毕竟,吃药是为了治病,安全有效才是最重要的,而处方前置审核就是在为这份“安全”保驾护航。
(杨利利 唐河县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