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体检发现血脂高但没症状,需要吃药吗?

2023-10-16 10: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体检报告单上那个刺眼的"↑"符号,让不少人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血脂异常。更令人纠结的是,明明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医生却建议吃药控制。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陷入两难:吃吧,担心药物副作用;不吃吧,又怕耽误病情。究竟该如何抉择?

一、沉默的杀手:高血脂的危害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血脂异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它可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悄然损害我们的血管。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水平升高时,它会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个过程就像水管内壁慢慢堆积水垢,初期可能不影响水流,但随着斑块增厚,血管会逐渐变窄、变硬。

更危险的是,这些斑块可能突然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当血栓完全堵塞心脏血管,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堵塞脑部血管,则会发生脑卒中。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血脂异常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是否需要吃药?关键看这三个指标

是否启动药物治疗,不能仅凭"有没有症状"来判断,而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关键指标:

首先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这是医生最关注的指标,也是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一般来说,LDL-C超过4.9mmol/L就属于高危人群,需要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即使LDL-C在3.4-4.9mmol/L之间,也可能需要用药。

其次是甘油三酯(TG)水平。当TG超过5.6mmol/L时,会显著增加急性胰腺炎风险,这时无论有无症状都需要药物干预。而对于TG在2.3-5.6mmol/L之间的患者,医生会评估其他危险因素后决定是否用药。

最后要看整体心血管风险。医生会综合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血糖等多个因素,计算出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概率。对于高风险人群,即使血脂只是轻度升高,也建议尽早用药预防。

三、生活方式干预:不可或缺的基础治疗

无论是否用药,生活方式调整都是控制血脂的基础。这包括:

饮食上要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奶油等;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如深海鱼、坚果、橄榄油等。同时要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一个简单原则是:白肉代替红肉,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粗粮代替精米白面。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不仅能降低LDL-C,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特别提醒久坐办公的上班族,每坐1小时要起身活动5分钟。

此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减重5%-10%,血脂指标就能明显改善;而戒烟一年后,HDL-C水平可提升约10%。

四、药物治疗: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启动

当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标,或者属于以下情况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降脂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来降低LDL-C。很多人担心他汀的副作用,其实严重不良反应(如横纹肌溶解)发生率极低,约为0.1%。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即可有效防范风险。

对于单纯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贝特类药物;而PCSK9抑制剂则是新型降脂药,适用于他汀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高危患者。无论哪种药物,都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才能持续获益。

五、定期监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开始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血脂水平。通常在用药4-8周后复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达标后可以每3-6个月复查一次。值得注意的是,血脂目标值不是固定的,会根据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等级动态调整。比如冠心病患者的LDL-C目标值要比普通人更低。

如果出现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要及时就医检查。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但切记不要自行停药。研究显示,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30%,这种保护作用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加。

体检发现血脂异常,即使没有症状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是否用药需要医生综合评估,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防控基础。记住:今天的用药不是负担,而是对未来健康的投资;现在的小心谨慎,是为了避免将来的追悔莫及。

(陈小龙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