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疼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困扰,很多人将其归咎于“年纪大了”“磨损严重”,要么硬扛不治,要么盲目采取“保护措施”——比如长期不走路、天天戴护膝、过量补钙等。骨科护理师在临床中发现,这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往往会加重关节损伤,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膝盖作为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其保护需要科学方法,避开以下5个误区,才能真正延缓退变、缓解疼痛。
误区一:膝盖疼就该“省着用”,尽量少动
“膝盖都磨坏了,可不能再走路了”——这是膝盖疼患者最常陷入的误区。很多人出现疼痛后立即停止所有运动,甚至长期卧床,结果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反而加速了膝关节退变。
膝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周围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的支撑,肌肉力量减弱会使关节受力增加3-5倍。临床数据显示,膝关节疼痛患者若完全制动2周,股四头肌肌力会下降15%-20%,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也会因缺乏滑液循环而减少,形成“疼痛-不动-肌肉萎缩-更痛”的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在不引发剧烈疼痛的前提下,进行低负重的肌肉训练和关节活动。例如:
-坐姿直腿抬高:坐在椅子上,将腿伸直抬至与地面平行,保持5秒后放下,每组10次,每日3组,增强股四头肌力量;
-靠墙静蹲:背部贴墙,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膝盖呈90°,保持30秒,每日3次,既能锻炼肌肉又不增加关节磨损;
-散步代替爬山、爬楼:选择平地散步,每次20-30分钟,避免关节承受过大压力。
误区二:护膝常年戴,能“省”膝盖
不少人认为护膝能给膝盖“减压”,于是从早到晚戴着,甚至睡觉时也不摘下。其实,长期依赖护膝会削弱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反而更易受伤。
护膝的作用是在运动或负重时提供外部支撑,但若长期佩戴,肌肉会因“偷懒”而逐渐萎缩。研究显示,连续佩戴护膝超过4周,股四头肌的激活效率会降低20%,关节的本体感觉(感知位置和运动的能力)也会减退,增加跌倒风险。此外,过紧的护膝会压迫膝关节周围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和滑液分泌,导致关节营养不足。
正确做法:护膝只在特定场景使用,如上下楼梯、爬山、拎重物时,日常行走或静止时无需佩戴。选择护膝时,优先选弹性适中、带髌骨孔的款式,避免过紧;每次佩戴时间不超过2小时,取下后适当活动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
误区三:补钙越多,关节越结实
“膝盖疼是缺钙,得多补钙”——这种观点让很多人盲目服用钙片、喝高钙奶,甚至注射钙剂。事实上,膝关节疼痛多与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症相关,而非骨骼缺钙,过量补钙对关节保护并无益处。
膝关节的软骨组织主要由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构成,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与软骨健康关联不大。过量补钙反而可能导致血钙升高,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临床观察发现,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约70%不存在缺钙问题,盲目补钙既浪费金钱,也无法缓解疼痛。
正确做法:通过饮食均衡摄入营养,重点补充对软骨有益的成分:
-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鱼类(尤其是深海鱼)、鸡蛋、豆制品;
-补充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帮助修复软骨基质;
-每日钙摄入量控制在800-1000mg(约等于500ml牛奶+100g豆腐),过量无益。
误区四:疼痛难忍时,依赖止痛药“续命”
很多患者膝盖疼到无法走路时,会自行购买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止痛药,甚至长期服用。虽然止痛药能暂时缓解疼痛,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非甾体类止痛药(如布洛芬)长期服用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更严重的是,这类药物可能抑制软骨细胞的代谢,加速软骨退变。研究表明,连续服用非甾体止痛药超过3个月的患者,膝关节软骨厚度减少速度是不服用者的1.5倍。此外,长期依赖止痛药会让人忽视肌肉训练等康复措施,导致关节问题持续恶化。
正确做法:疼痛急性期(如突然肿胀、刺痛)可短期服用止痛药(不超过1周),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如冷敷、红外线照射);慢性疼痛患者应优先通过康复训练、减重、调整生活习惯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止痛药(如扶他林软膏),减少口服药的副作用。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关节卡顿、无法伸直等情况,需及时做核磁共振检查,排查半月板损伤或韧带问题。
误区五:年轻人膝盖疼“扛一扛就好”,不用在意
“我才30岁,膝盖疼肯定是累着了,休息几天就没事”——这种想法让很多年轻人忽视了早期干预。事实上,膝关节退变从20多岁就开始了,长期久坐、过度运动、不良姿势等都会加速这一过程,年轻时的“小疼痛”可能埋下老年时的“大隐患”。
临床中,20-40岁的膝关节疼痛患者越来越多,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长期久坐:导致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稳定性下降,久坐族的膝关节退变风险是常人的2倍;
-过度运动:频繁深蹲、蛙跳、爬山等动作,会使膝关节承受超过体重3-5倍的压力,引发软骨微损伤;
-肥胖:体重每增加10kg,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就增加30kg,肥胖者患膝关节炎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4倍。
年轻人的膝盖疼痛若及时干预,修复能力更强。例如,因运动损伤导致的滑膜炎,通过休息、理疗和肌肉训练,多数可在1-2个月内恢复;而忽视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滑膜炎,反复发作。
正确做法:年轻人出现膝盖疼后,应及时调整生活习惯:
-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膝关节屈伸动作;
-运动前充分热身(动态拉伸5-10分钟),运动后冷敷膝盖10分钟,减少损伤;
-控制体重,BMI(体重指数)维持在18.5-24之间,减轻关节负担。
膝盖疼不是小事,也不是“熬过去”就能解决的问题。骨科护理师强调,膝关节的保护需要“动静平衡”——既不能过度使用,也不能完全不动;既需要合理的营养支持,也依赖科学的康复训练。避开这些误区,在疼痛早期就采取正确措施,才能让膝关节更耐用,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对膝盖最好的保护,是给它适度的“锻炼”而非“溺爱”,是及时的“呵护”而非“硬扛”。
(宋良言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骨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