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患者常听到“好好静养”的建议,但很多人将其误解为“躺着不动”。结果往往是:石膏拆除后,受伤部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甚至出现血栓等并发症,康复时间反而延长。骨科护士在临床中见过太多因“错误静养”导致康复受阻的案例——科学的康复绝非绝对不动,而是在保护骨折部位的前提下,通过精准的活动训练,促进骨骼愈合与功能恢复。
骨折后“过度静养”的隐形风险
骨折愈合需要稳定的环境,但“完全不动”会打破机体的平衡,引发一系列问题。临床数据显示,下肢骨折患者若持续卧床超过2周,肌肉力量会下降30%,而关节固定超过3周,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粘连。
肌肉萎缩:“用进废退”的典型表现
骨骼周围的肌肉如同“支架”,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因缺乏牵拉刺激而逐渐萎缩。例如,小腿骨折患者若长期不活动,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横截面积可在1个月内减少15%-20%,导致拆石膏后出现“腿细了一圈”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肌肉萎缩会降低对骨骼的保护力,增加二次骨折的风险。
关节僵硬:错过“黄金活动期”的代价
关节被固定后,滑膜会分泌纤维蛋白,若不及时活动,这些纤维蛋白会形成粘连,将关节“锁死”。肘关节骨折患者最易出现这种情况——固定超过4周,约60%会出现屈伸受限;膝关节骨折患者若长期不活动,髌腱挛缩会导致无法完全伸直,影响行走姿态。
血栓风险:静止状态下的“致命隐患”
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使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加之创伤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患者是高发人群,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死亡率高达20%。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完全卧床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是早期活动者的3倍。
骨质疏松:骨骼“失用性”退化
骨骼需要通过适度应力刺激来维持密度,长期不活动会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量流失加速。股骨颈骨折患者卧床3个月后,骨密度可下降10%-15%,愈合后的骨骼脆性增加,反而更易再次骨折。
科学康复的核心:“动静结合”的三个阶段
骨科康复的关键是把握“动”与“静”的平衡——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强度,既保护骨折部位,又防止功能退化。骨科护士会根据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和愈合情况,制定分阶段康复计划。
第一阶段(伤后1-2周):消肿止痛,启动“微活动”
此阶段骨折断端尚不稳定,以减轻肿胀、促进血液循环为目标,重点进行未固定关节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
-上肢骨折(如前臂骨折):
-未固定的手指做屈伸练习,每次10-15下,每日3-4次,促进手部血液循环;
-上臂肌肉做“绷紧-放松”动作(肘部不弯曲),每次保持5秒,重复10次,预防肱二头肌萎缩。
-下肢骨折(如胫骨骨折):
-踝关节做“勾脚-绷脚”动作,每小时10次,防止小腿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
-收缩大腿肌肉(膝盖不伸直),感受股四头肌绷紧,每次5秒,每日累计100次。
-注意事项:活动时若骨折部位出现刺痛,需立即停止;肿胀明显时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配合冷敷减轻症状。
第二阶段(伤后3-8周):逐步增加活动度,强化肌肉
此时骨折断端开始形成骨痂,稳定性增强,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轻度负重练习。
-关节活动度训练:
-膝关节骨折患者:坐在床边,缓慢弯曲膝盖至能忍受的最大角度,保持10秒后伸直,每组10次,每日2组,逐步增加弯曲角度(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
-肩关节骨折患者: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臂做前举、侧平举动作,幅度从30°开始,每周增加15°,避免过度牵拉。
-肌肉力量训练:
-上肢可握1-2公斤哑铃做缓慢抬臂动作(骨折部位不承重);
-下肢骨折患者在助行器辅助下,先进行“足尖点地”练习(负重约10%体重),逐步过渡到部分负重(30%-50%体重)。
-关键原则:活动后若骨折部位出现持续疼痛超过1小时,提示强度过大,需减量;每次训练前热敷10分钟,可增加关节灵活性。
第三阶段(伤后8周以后):恢复功能,重返生活
此时骨痂已较坚固,重点是恢复肢体的正常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适应日常活动需求。
-功能训练:
-上肢骨折患者练习穿衣、吃饭等动作,可使用握力器增强手部力量(从5公斤开始,逐步增加到10公斤);
-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先在平路练习,再尝试上下楼梯(注意“好腿先上,伤腿先下”),每次步行时间从5分钟逐步延长至30分钟。
-平衡与协调训练:
-单腿站立(健侧腿),每次30秒,每日3次,提高平衡能力;
-下肢骨折患者可通过抛接球练习,协调肢体动作与反应速度。
-回归运动:骨折3个月后,经医生评估可逐步恢复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游泳),但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至少6个月。
康复训练的“禁忌”与“技巧”
科学康复需要避开误区,掌握正确方法,否则可能影响骨折愈合或导致二次损伤。骨科护士总结了临床中最需注意的细节:
绝对禁忌:这些动作会“破坏”骨折愈合
-骨折未达到临床愈合前(通常8周内),严禁骨折部位承受重力或扭转力,例如:腰椎骨折患者不能弯腰负重,股骨骨折患者不能单腿站立;
-关节置换术后(如髋关节置换),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超过90°)、内旋,以防假体脱位;
-活动时若出现骨折部位异常响动、剧痛或肿胀突然加重,需立即停止并就医,可能提示骨折移位。
实用技巧:让康复训练更有效
-借助辅助工具: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肿胀部位,活动时可减轻疼痛;关节活动度训练时,用尺子记录角度,直观观察进步;
-结合物理治疗:在医院进行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可促进血液循环和骨痂生长,缩短愈合时间;
-循序渐进,量化目标:每周设定小目标(如本周关节弯曲角度增加5°),避免急于求成;
-全身协调:康复不仅针对受伤部位,还需兼顾全身活动,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可同时进行上肢力量训练,维持整体体能。
特殊人群的康复调整
-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和肌肉力量弱,训练强度需减半,可借助助行器、扶手等辅助,重点预防跌倒;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愈合,需在血糖稳定(空腹<7mmol/L)后开始训练,且每次活动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儿童患者:骨骼生长快,康复周期短,但需家长监督避免过度活动,可通过游戏(如抛球、画图)融入训练,提高配合度。
骨折后的“静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静止。科学的康复理念是:在保护骨折部位的前提下,通过分阶段、有针对性的活动,让骨骼在适度刺激下更好愈合,同时维持肌肉和关节功能。骨科护士强调,康复训练的效果与开始时间密切相关——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启动科学训练,能使骨折后的功能恢复率提升40%,显著缩短回归正常生活的时间。记住:真正的康复,是让受伤的肢体不仅“长好”,更能“用好”。
(宋良言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骨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