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以下哪种情况可能导致“产后即时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

2025-04-09 16: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产后即时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每4分钟就有1名产妇因此丧命。这种急症如同产科“隐形杀手”,常因发病突然、进展迅猛而危及生命。明确其潜在诱因,既是临床急救的关键,也是预防悲剧的前提。以下几类情况是导致产后即时出血的主要元凶,涵盖了从子宫功能异常到凝血系统崩溃的全链条风险。

子宫收缩乏力:止血机制的“动力失效”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即时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病例的70%-80%。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层通过节律性强烈收缩,将肌纤维间的血管像“止血带”一样压迫闭合,这是人体最精密的生理性止血设计。一旦这种收缩力量减弱或协调性紊乱,血管持续开放,便会引发汹涌出血。

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诱因如同“多米诺骨牌”,相互叠加时风险陡增:

-子宫过度扩张:多胎妊娠、巨大胎儿(出生体重≥4000g)或羊水过多(羊水量>2000ml),会使子宫肌纤维被拉伸至极限,如同过度充气的气球失去弹性。临床数据显示,羊水过多产妇的出血风险是正常产妇的3.2倍。

-产程异常:第一产程延长(初产妇超过20小时)会让子宫肌层持续疲劳,而急产(总产程<3小时)则因收缩过强过快导致肌纤维“痉挛性衰竭”,两种情况均会使收缩效率下降40%以上。

-药物与全身因素:分娩中使用的硫酸镁、镇静剂等药物,会直接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产妇若存在贫血(血红蛋白<90g/L)、低蛋白血症或合并心脏病,会因能量供应不足进一步削弱肌肉力量。

这类出血的典型表现为:暗红色血液伴随血块涌出,子宫触诊如“软袋”般失去轮廓,按摩子宫或注射缩宫素后出血可暂时减少,但停药后又迅速增多。及时识别这种“松软子宫”征象,能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

胎盘异常:“生命纽带”的剥离危机

胎盘作为母体与胎儿间的“营养桥梁”,在胎儿娩出后需完成精准的“剥离-排出”过程。若这一过程出现异常,胎盘附着处的血窦无法闭合,会直接导致持续性出血,这类情况约占产后即时出血的15%-20%。

胎盘异常的几种凶险类型需重点警惕:

-胎盘滞留:胎盘完全剥离后因子宫收缩乏力、宫颈痉挛或粘连,滞留在宫腔内形成“障碍物”,阻碍子宫闭合。多见于产程过长或产妇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此时宫腔内积血可高达1000ml而无明显外出血,形成“隐性出血”陷阱。

-胎盘粘连与植入: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就像树根错扎入墙体。轻度粘连时胎盘部分剥离,出血汹涌;重度植入(穿透性胎盘)则可能导致子宫破裂,这类情况在有剖宫产史的产妇中发生率是无手术史者的6.7倍。

-胎盘残留:胎盘小叶、胎膜或血管蒂残留在宫腔,如同未拆除的“出血点”,持续刺激子宫引发收缩不良。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不规则回声,需通过清宫术清除。

胎盘异常出血的特点是: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排出,或排出后检查发现边缘残缺、有断裂血管,出血多为鲜红色且难以被宫缩剂控制,常需结合手术干预。

产道损伤:“通道撕裂”的隐蔽出血

软产道(子宫颈、阴道、会阴)的撕裂伤约占产后即时出血的10%-15%,这类损伤如同“隐藏的伤口”,若未及时发现,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产道损伤的诱因与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胎儿因素:巨大胎儿的胎头直径超过骨盆出口径线,会强行撑开产道;胎位异常(如枕后位)时,胎头以不适应的角度娩出,易造成宫颈环形撕裂。急产时会阴组织未充分扩张,撕裂发生率可高达28%,是正常产程的4倍。

-操作因素:产钳或真空吸引器助产时,若牵引力过大或角度不当,可能造成阴道深部血肿;会阴切开术切口延伸至直肠或尿道,会损伤大血管分支。有数据显示,器械助产的出血风险比自然分娩增加60%。

-产妇因素:高龄产妇会阴组织弹性下降,或既往有会阴裂伤史,均会降低组织耐受力。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因组织水肿脆弱,撕裂后愈合能力也显著下降。

这类出血的识别要点是:血色鲜红、持续外流,与子宫收缩状态无关(子宫质地硬、轮廓清晰),常伴有会阴部剧烈疼痛或局部隆起的血肿。检查时需逐层暴露产道,避免遗漏阴道穹窿或宫颈的隐蔽裂伤。

凝血功能障碍:“止血系统”的全面崩溃

凝血功能障碍虽仅占产后即时出血的1%-2%,却是最凶险的类型——人体的“止血防线”全面失守,出血遍布全身且无法凝固。

导致凝血异常的产科诱因包括: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HELLP综合征:全身小血管痉挛引发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可降至50×10⁹/L以下,凝血因子Ⅷ活性降低50%以上,形成“出血-缺血”恶性循环。

-胎盘早剥与DIC:胎盘剥离面释放的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纤维蛋白原水平可降至1g/L以下(正常为2-4g/L),血液失去凝固能力,同时继发纤溶亢进,加重出血。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细胞大片坏死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正常的1.5倍以上,产妇可出现皮肤瘀斑、注射部位渗血等全身出血表现。

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特点是:血液不凝、呈淡红色,除阴道出血外,还伴有穿刺点瘀斑、牙龈出血、呕血等多部位出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骤降、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显著升高,需通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品纠正。

罕见却致命的特殊情况

除上述主要原因外,两类罕见情况也可能引发产后即时出血,因其发生率低易被忽视:

-子宫内翻:子宫底部向宫腔内凹陷,如同“口袋外翻”,多因第三产程错误牵拉脐带或用力按压宫底所致。发生率约1/2000,但死亡率高达15%,表现为剧烈腹痛、低血压和阴道大量出血,查体可触及阴道内球形包块。

-剖宫产相关并发症:子宫切口延裂至子宫动脉或输尿管周围,会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缝合时止血不彻底形成血肿,术后2-6小时可突然出现血压下降。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是首次手术者的3倍。

产后即时出血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巨大胎儿可能同时引发子宫收缩乏力和产道撕裂,胎盘早剥可能继发凝血功能障碍。临床处理时需遵循“四字原则”:查(快速评估出血部位)、补(补充血容量)、止(针对病因止血)、监(监测生命体征)。

对于产妇而言,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配合预防措施:控制孕期体重避免巨大胎儿,定期产检及时发现胎盘异常,分娩时配合医护人员避免急产或产程延长。这一看似专业的医学问题,实则关系到每一位产妇的生命安全——当我们认清产后即时出血的诱因,便是为母婴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

(巫晓娟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产房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