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放射科、介入手术室等场所,经常能看到医生、技师身着一件看似厚重的“外衣”忙碌着,这就是铅衣。它貌不惊人,却在放射防护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守护医护人员与患者健康的“硬核装备”。
铅衣,主要由铅或铅合金与其他材料复合制成,通常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多为耐磨、防水且具有一定阻燃性能的材料,能抵御日常的摩擦、污渍以及可能的液体泼溅;中间层是核心的铅防护层,由铅箔或铅橡胶均匀分布而成,利用铅原子序数高(高达82)、密度大的特性,对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进行有效阻挡,吸收和散射射线能量,大幅降低其穿透人体的强度;内层则选用柔软、舒适的材料,贴合人体皮肤,减少长时间穿戴带来的不适感 。
铅衣之所以成为放射防护的关键装备,与其强大的防护原理密切相关。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具有较高的能量和穿透性,当它们作用于人体时,会与体内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电离效应,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或过量暴露可能引发细胞癌变、基因突变、器官功能受损等严重后果,如增加患癌症、白血病的风险,影响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而铅原子的结构特点使其成为辐射的“克星”,当射线撞击铅原子时,大部分能量会被铅原子吸收,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部分射线则会改变方向,发生散射,从而大大降低了穿透铅衣继续照射人体的射线强度 。
在医疗领域,铅衣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两大场景:
- 医护人员防护:对于长期在放射环境中工作的医护人员,如放射科医生、介入手术医生、放疗技师等,铅衣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防护装备。在进行X光检查、CT扫描、介入手术、放疗定位与实施等操作时,他们时刻面临着电离辐射的威胁。以介入手术为例,手术过程中需要借助X射线实时观察手术器械在体内的位置和操作情况,医生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辐射下,穿戴铅衣可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保护身体重要器官和组织。据研究,正确穿戴铅衣可使医护人员所受辐射剂量降低80% - 90%以上,极大地降低了因职业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
- 患者防护:虽然患者接受放射检查或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对于一些非检查部位且对辐射敏感的器官,如甲状腺、性腺、乳腺等,也需要进行防护。在进行X光、CT等检查前,医护人员会为患者提供铅围脖、铅围裙、铅帽等铅制防护用品,遮盖住这些重要器官,避免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尤其是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他们对辐射更为敏感,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以减少辐射对胎儿发育、儿童生长的潜在影响。
铅衣的种类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
- 按防护部位分类:全身铅衣可对人体从头到脚进行全面防护,主要用于辐射源复杂、辐射强度较高且操作时间较长的场景,如介入手术;半身铅衣则重点防护人体的上半身或下半身,常见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放射检查操作;铅围裙通常用于保护腹部、盆腔等重要部位,方便医护人员在操作时灵活活动;铅围脖专门保护甲状腺,甲状腺对辐射较为敏感,易受辐射损伤,引发甲状腺疾病;铅帽可减少脑部受到的辐射,在一些头部放射检查或治疗中使用;铅手套用于保护手部,在医生需要直接接触辐射区域进行操作时发挥作用 。
- 按铅当量分类:铅当量是衡量铅衣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指与一定厚度的铅板具有相同防护效果的铅层厚度,单位为mmPb(毫米铅当量) 。常见的铅衣铅当量有0.25mmPb、0.35mmPb、0.5mmPb等,数值越大,防护能力越强。一般常规放射检查可选用0.5mmPb的铅衣;而对于介入手术、放疗等高辐射场景,则需使用0.5mmPb及以上铅当量的铅衣 。
铅衣虽能提供有效防护,但要确保其防护性能,还需注重使用与保养:
- 正确穿戴:穿戴铅衣时,应先检查铅衣是否有破损、开裂等情况,确保其完整性。穿着要规范,使铅衣紧密贴合身体,覆盖住需要防护的部位,避免出现暴露区域。例如,铅围裙要系紧腰带,防止滑落;铅围脖要调整好位置,完全包裹住甲状腺 。
- 定期检测:铅衣的防护性能会随着使用时间、次数以及日常磨损而逐渐下降。因此,需定期(一般每年1 - 2次)将铅衣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通过X射线探伤等技术手段,检查铅层是否均匀、有无断裂等问题,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维修或更换 。
- 妥善存放:使用完毕后,应将铅衣平整平铺在桌面上,避免折叠、挤压,防止铅层变形、断裂,影响防护效果。存放环境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高温,防止铅衣材料老化、变质 。
铅衣作为放射防护中的“硬核装备”,在保障医护人员职业健康与患者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型防护材料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未来铅衣有望在防护性能、舒适性、便捷性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为放射防护事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应充分认识到铅衣的重要性,正确使用和维护铅衣,让其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降低辐射危害 。
(史同峰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