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放射科的检查室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铅衣,这种灰黑色的特殊服装看似普通,却被视作抵御辐射的 “铠甲”。然而,铅衣真的如传说中那样 “刀枪不入”,能隔绝一切辐射威胁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护看不见的辐射?让我们一起揭开辐射防护的神秘面纱。
铅衣的防护原理与效果
铅衣的核心防护原理源于铅元素对辐射的强大阻挡能力。铅的原子序数高达 82,其内部电子结构复杂,能够与 X 射线、γ 射线等电离辐射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当辐射光子撞击铅原子时,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一部分发生散射,最终大幅削弱辐射强度。根据检测数据,标准防护铅衣对诊断用 X 射线(30-150kV)的屏蔽效率可达 90% 以上,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在长期操作中受到的辐射剂量。
但铅衣并非 “无懈可击”。一方面,它的防护范围有限,通常只能覆盖躯干、性腺等重要部位,而颈部、四肢等暴露区域仍存在辐射风险;另一方面,铅衣的防护性能会随使用时间下降,长期弯折、磨损可能导致内部铅层断裂,降低屏蔽效果。此外,铅衣对中子辐射几乎没有防护作用,在涉及核医学或放疗的高能辐射场景中,其防护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日常辐射场景与科学防护
与放射科的专业防护相比,日常生活中的辐射虽然剂量较低,但种类更为复杂。从手机、WiFi 产生的非电离辐射,到天然存在的氡气、宇宙射线,再到安检设备、CT 检查等电离辐射,我们每天都在与辐射 “亲密接触”。面对这些看不见的威胁,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至关重要。
减少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暴露
医院的 X 线、CT 检查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电离辐射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一次胸部 CT 扫描的辐射剂量约为 8mSv,相当于普通人群一年天然本底辐射(约 2.4mSv)的 3 倍多。因此,在进行医疗检查时,应遵循 “正当性原则”,若非必要,尽量避免重复检查;检查时主动要求使用防护用品,如铅围脖、铅裙等,保护甲状腺、性腺等敏感部位。此外,机场安检的毫米波扫描仪和 X 射线行李检查仪虽然剂量极低,但孕妇和儿童仍可要求采用人工检查方式,进一步降低潜在风险。
理性对待非电离辐射
手机、电脑、微波炉等设备产生的非电离辐射,能量不足以破坏人体 DNA,目前尚无确凿科学证据表明其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非电离辐射暴露水平远低于安全标准。因此,无需过度恐慌,也不必购买所谓的 “防辐射孕妇装” 等智商税产品。不过,减少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电子设备,保持合理的使用距离(如手机与头部距离 15 厘米以上),仍有助于降低潜在风险。
重视室内氡气污染
室内氡气是天然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却可能悄悄危害健康。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氡气已被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氡环境中,患肺癌风险可增加 3-14 倍。检测显示,地下室、老旧房屋等密闭空间氡浓度往往较高。为降低氡气危害,可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防氡涂料处理墙面,选择低放射性的装修材料;对氡浓度超标的房屋,可安装专业的通风换气系统。
防护误区与正确认知
在辐射防护领域,存在诸多误区需要澄清。例如,有人认为佩戴 “防辐射手环”“防辐射眼镜” 能隔绝电子设备辐射,实则这些产品缺乏科学依据;还有人相信食用海带、绿茶能 “抗辐射”,但食物仅能补充营养,无法直接抵御辐射。真正有效的防护,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理性行动。
辐射防护的核心原则是 “时间、距离、屏蔽”: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无论是放射科的铅衣,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避免因过度防护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辐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完全消除辐射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了解辐射的本质,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我们便能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健康。从正确使用铅衣到理性应对日常辐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科学防护的智慧。
(常宝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