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做完放射科检查后辐射会残留吗?聊聊辐射防护那些事

2023-10-24 14: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刚做完CT,会不会把辐射带回家?”“检查后狂喝水能排辐射吗?”在放射科门诊,这些问题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人们对放射检查的焦虑,大多源于对辐射残留和防护的误解。其实,辐射就像阳光掠过窗台,照射结束后不会留下痕迹,但关于辐射防护的谣言却总让人纠结。今天就来澄清这些误区,教你科学防护的正确姿势。

一、检查结束后,辐射会在体内“赖着不走”吗?

答案是:普通放射检查不会,核医学检查需注意短期防护。

放射科常见的X光、CT检查,用的是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但它有个重要特点——瞬时性。就像手电筒照过墙面,光线一关,不会留下任何痕迹。X射线穿过人体时可能对细胞产生轻微影响,但检查一结束,射线立即消失,既不会在体内残留,更不会“污染”家人或周围环境,拥抱孩子、和家人吃饭都完全没问题。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核医学检查(如PET-CT、骨扫描)。这类检查需要注射含微量放射性物质的造影剂(比如常用的氟代脱氧葡萄糖),这些物质会在体内停留几小时到几天,期间患者会成为“临时辐射源”。不过别担心,这种辐射剂量非常低,且造影剂会通过代谢逐渐排出。通常建议检查后1-2天内,避免与婴幼儿、孕妇近距离(1米内)长时间(超过3小时)接触,普通成人正常相处无需隔离。

二、别再被误导!辐射防护的6大常见误区

误区1:检查后多喝水能“排辐射”

很多人做完检查就抱着水壶猛灌,觉得“水能冲掉辐射”,这其实是白忙活。X射线不会在体内留下“辐射粒子”,多喝水对X光、CT检查后的身体毫无作用。只有核医学检查后,适量喝水能帮助造影剂排出,但过量饮水反而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尤其肾功能不好的人,千万别跟风。

误区2:穿“防辐射服”能减少检查时的辐射

市面上的孕妇防辐射围裙、防辐射马甲,主要针对手机、电脑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对X射线几乎“束手无策”。真正能挡住X射线的是医院放射科专用的铅制防护用品(铅衣、铅帽、铅颈套),检查时医生会根据需要帮你佩戴,重点保护甲状腺、性腺等敏感部位,这才是“硬核防护”。

误区3:吃海带、木耳能“抗辐射”

“辐射后多吃海带、木耳排毒”是流传最广的谣言之一。海带、木耳的所谓“排毒”作用,仅针对重金属,和辐射造成的细胞损伤一点关系都没有。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优质蛋白)能帮身体修复轻微损伤,但别指望某类食物能“消除辐射影响”。

误区4:儿童和孕妇绝对不能做放射检查

这种说法太绝对了。儿童和孕妇对辐射确实更敏感,非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但如果是危及生命的情况(比如怀疑骨折、脑出血、重症肺炎),检查的收益远大于风险。例如儿童肺炎严重时,胸片能快速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孕妇怀疑肺栓塞时,CT肺动脉造影可能是救命的关键。此时医生会用低剂量扫描,并做好铅衣遮挡,把风险降到最低。

误区5:“做一次CT少活几年”,辐射剂量会累加

这是对辐射风险的过度放大。辐射剂量的危害遵循“剂量越高、风险越大”的规律,但单次放射检查的风险微乎其微。比如一次胸部CT的辐射约5毫西弗,由此增加的癌症风险仅约0.01%,相当于普通人每年自然癌症风险的1/400。对于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如怀疑肺癌),早期发现带来的生存机会,远比这点风险重要。

误区6:磁共振(MRI)有辐射,能不做就不做

完全是误解!磁共振(MRI)靠的是磁场和射频脉冲成像,全程没有任何辐射,对人体安全无害(除非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它和CT的擅长领域不同:CT适合看骨骼、出血等,MRI则擅长看大脑、脊髓、关节等软组织,二者各有优势,做MRI根本不用担“辐射”的心。

三、这3类人群,辐射防护要更上心

虽然放射检查的风险可控,但以下人群对辐射更敏感,需格外注意:

 • 孕妇(尤其是孕早期):怀孕前3个月是胎儿器官形成期,对辐射最敏感,可能增加畸形风险。非必要不做放射检查,若必须做(如怀疑肺结核、肠梗阻),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并用铅衣严密遮挡腹部。

 • 婴幼儿和儿童:儿童细胞分裂活跃,辐射诱发癌症的风险是成人的2-3倍。检查时医生会用儿童低剂量模式(辐射量是成人的1/2-1/3),并尽量缩短时间,家长要配合安抚孩子,避免因乱动导致重复检查。

 • 频繁接受检查者:比如肿瘤患者多次复查CT、重症患者反复拍胸片,累计辐射剂量可能较高。这类人群要主动和医生沟通,尽量延长检查间隔,或用MRI替代部分CT检查(如脑部复查),减少辐射暴露。

四、科学防护不难,做好这3点就够了

检查时:主动配合,别嫌麻烦

 • 提前告知医生特殊情况:怀孕、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支架)、造影剂过敏史等,医生会调整检查方案。

 • 按要求穿好铅制防护用品:医院提供的铅衣、铅帽能保护敏感部位,别觉得“穿脱麻烦”就拒绝。

 • 检查时保持静止:乱动可能导致图像模糊,需要重新检查,反而增加辐射剂量。

检查后:正常生活,不必“排毒”

 • 无需刻意吃“抗辐射食物”或保健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就是最好的修复方式。

 • 核医学检查后可适量喝水,帮助造影剂排出;X光、CT检查后正常饮水即可,别过量。

 • 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大多是心理紧张导致,极少数是造影剂反应)。

日常: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别“过度体检”

 • 普通人体检别把CT当常规项目:一般体检做胸部X光即可,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再考虑低剂量CT。

 • 儿童感冒发烧怀疑肺炎时,优先拍胸片,而非直接做CT(胸片辐射远低于CT)。

 • 优先选无辐射检查:孕妇产检用超声,关节损伤查MRI,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五、理性看待:及时检查比纠结辐射更重要

放射科检查的辐射风险,远低于疾病漏诊的危害。比如肺癌高危人群做一次低剂量CT,能让早期检出率提高40%,挽救生命的概率远超过辐射带来的微小风险。

与其因害怕辐射拒绝检查,不如记住:不盲目拒绝必要检查,也不主动要求“多做检查”;信任医生的判断,他们会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方式;了解辐射的真相,就不会被谣言牵着走。

辐射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做完放射检查后,你不用隔离家人,不用狂喝水“排毒”,更不用焦虑失眠。科学认识、做好防护,让检查真正为健康保驾护航——毕竟,及时发现问题,才是对身体最大的负责。

(郑洪波 永城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