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十年了,药吃了不少,可就是好不了!”65岁的王大爷在诊室里无奈地摇头。像他这样被慢性咳嗽困扰的患者不在少数,许多人误以为“老毛病”无需在意,却不知可能已陷入“老慢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陷阱。这种疾病若长期拖延,不仅会拖垮肺部功能,更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肺心病等致命并发症。
一、老慢支的“四大警报信号”
老慢支并非突然发作,而是通过持续咳嗽、咳痰等信号逐步显现。若出现以下症状超过2年,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需高度警惕:
1.晨咳夜喘
清晨起床后剧烈咳嗽是典型表现,这是由于夜间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刺激气管引发反射性咳嗽。随着病情加重,咳嗽会从季节性转为全年无休,甚至夜间平躺时因痰液倒流引发阵咳。
2.痰液“变色记”
初期痰液为白色黏液状,量较少;感染加重时痰液骤增,颜色转为黄绿色脓性,甚至带有血丝。2025年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显示,60%的老慢支急性加重患者痰中可培养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
3.活动后“喘不过气”
早期仅在爬楼梯、快走时出现气短,随着肺功能下降,逐渐发展为静息状态下也需张口呼吸。严重者会出现“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这是肺过度充气的典型体征。
4.全身“报警”症状
长期缺氧导致指甲发紫、嘴唇发绀,患者常感到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在3个月内下降超过5%。若合并肺心病,还会出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右心衰竭表现。
二、老慢支的“隐形推手”
1.吸烟:头号元凶
烟草中的焦油会破坏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无法及时排出。数据显示,吸烟者患老慢支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4-8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病情越重。
2.空气污染:沉默杀手
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炎症反应。2024年上海肺科医院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PM2.5>35μg/m³环境中的人群,老慢支发病率增加23%。
3.反复感染:恶性循环
每次呼吸道感染都会损伤气道黏膜,导致纤毛脱落、黏液分泌增多。约70%-85%的老慢支急性加重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形成“感染-炎症-更易感染”的恶性循环。
4.遗传易感性
家族中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倍。这类人群的气道对刺激更敏感,即使少量有害物质也可能引发剧烈反应。
三、老慢支的“连环并发症”
若未及时干预,老慢支会逐步侵蚀肺部健康,引发致命连锁反应:
1.肺气肿:肺部“气球”破裂
长期炎症导致肺泡壁破坏,形成肺大疱。这些薄壁的“气球”容易破裂引发气胸,患者会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需紧急穿刺排气。
2.呼吸衰竭:生命“缺氧警报”
当肺功能下降至正常值的30%以下时,轻微活动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低于90%。急性加重期可能突发Ⅱ型呼吸衰竭,需立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肺心病:心脏“超负荷运转”
长期缺氧引发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为克服阻力而肥厚扩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肝肿大,甚至腹水形成。
4.肺癌风险倍增
英国《胸科》杂志研究显示,老慢支患者患肺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4倍,这与慢性炎症刺激、DNA损伤修复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四、科学应对:从“控制”到“逆转”
1.戒烟:最有效的“止咳药”
戒烟后1年,咳嗽、咳痰症状减轻50%;戒烟10年,肺癌风险降至吸烟者的一半。尼古丁替代疗法(如贴片、口香糖)可使戒烟成功率提高2-3倍。
2.疫苗防护:构建免疫屏障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50%的急性加重风险,肺炎球菌疫苗能预防80%的链球菌肺炎。建议65岁以上患者同时接种两种疫苗。
3.呼吸训练:给肺部“做体操”
每天进行缩唇呼吸(吸气2秒,呼气4秒)和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可改善通气功能。研究显示,坚持3个月呼吸训练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40米。
4.药物阶梯治疗
(1)急性期: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联合氨溴索祛痰、沙丁胺醇平喘。
(2)稳定期: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复方制剂,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3)中医调理: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可增强免疫力,款冬花、紫菀等止咳化痰药能缓解症状。
五、预防胜于治疗:给肺部“上保险”
1.空气净化:打造“呼吸安全区”
雾霾天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PM2.5<15μg/m³。烹饪时开启抽油烟机,避免吸入油烟颗粒。
2.耐寒锻炼:提升“呼吸道免疫力”
从夏季开始用冷水洗脸,冬季坚持户外散步,逐步增强呼吸道对冷空气的耐受性。但需避免在气温骤降时剧烈运动。
3.饮食调养:吃出“肺健康”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的食物保护黏膜,补充Omega-3脂肪酸(深海鱼、核桃)减轻炎症。避免辛辣、过甜食物刺激气道。
老慢支并非不可战胜的“绝症”,而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战役”。通过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将病情控制在稳定期,让肺部重新恢复活力。记住:每一次咳嗽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时干预才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李璐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