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大家会担心
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却也是无法再生的“一次性外壳”。它一旦变薄、粗糙或出现裂纹,外界冷热、酸甜乃至细菌就能长驱直入,引发敏感、龋齿甚至牙髓炎。因此,任何宣称“让牙齿更白”的产品或操作,都会被首先质问:会不会削弱这层外壳?
二、美白原理与釉质接触的“第一现场”
目前主流美白方式的核心化学成分是过氧化氢(HP)或过氧化脲(CP)。它们穿过釉质,把牙本质里的大块色素分子分解成无色碎片,从而“提亮”整颗牙齿。在这一过程中,釉质并非被“腐蚀”,而是暂时“脱水”——釉柱间隙轻微扩大,表面显微硬度可出现5%—10%的短暂下降。研究把这种下降称为“可逆性脱矿”,通常在7—14天内随着唾液再矿化而恢复。真正需要警惕的是:
1. 浓度过高;2. 作用时间过长;3. 操作过于频繁;4. 釉质本身已有隐裂、龋坏或发育不全。
当四个危险因素叠加,釉质的矿物损失就可能从“可逆”走向“不可逆”。
三、家用与医用:风险等级并不相同
1. 牙科诊室美白
牙医使用的是25%—40%高浓度过氧化氢,配合橡皮障或光固化树脂保护牙龈,一次照射15—20分钟,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在专业隔离和即刻氟化护理下,釉质显微硬度在1个月内可恢复至基线水平。
2. 家用牙托美白
牙医定制的托盘配合10%—16%过氧化脲,夜间佩戴4—6小时,疗程7—14天。由于浓度低、佩戴时间可控,釉质平均矿物损失仅为诊室美白的1/3—1/2。研究随访6个月,未见釉质厚度显著改变。
3. 非处方牙贴、牙粉、笔
牙贴常用6%过氧化氢,但缺乏托盘封闭效应,唾液稀释使药物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可能重复接触;牙粉、牙贴若额外添加高磨耗二氧化硅或碳酸钙,则叠加机械磨损风险。一项体外实验显示,连续14天使用高磨耗牙粉可使釉质表面粗糙度增加3倍。
4. 网络“秘方”
柠檬汁、醋、小苏打等酸性或高磨耗混合物,pH可低至2—3,釉质会在几分钟内出现明显脱矿,显微硬度下降可达30%。这类方法不属于“美白”,而是“酸蚀+磨耗”,应当坚决避免。
四、敏感≠釉质被永久破坏
美白后2—3天内出现短暂敏感,是因为牙本质小管内的流体在渗透压变化下流动加快,触发神经反应。这种敏感通常在48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回落。研究统计,诊室美白后约60%受试者有轻度敏感,7天后降至15%。釉质的完整性并未被破坏,敏感可通过含钾盐+氟化物的脱敏牙膏、即刻氟化凝胶或牙医处方的低强度激光缓解。
五、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
1. 先诊断再美白
龋坏、釉质裂纹、楔状缺损、重度牙周退缩必须先治疗,否则漂白剂渗入病灶,可引发剧烈疼痛或牙髓坏死。
2. 控制频率
同一颗牙一年内接受诊室美白不超过2次;家用托盘美白结束后至少间隔6个月再评估是否需要追加。
3. 浓度与时间双控
家用产品过氧化氢当量不超过10%,每日佩戴不超过6小时;牙贴连续使用不超过14天。超量不会更快变白,只会增加釉质脱矿和软组织灼伤。
4. 美白后48小时“封闭期”
避免咖啡、红酒、咖喱、可乐等染色饮食,不吸烟;使用含氟牙膏或医生处方的再矿化凝胶,帮助釉质快速“回弹”。
5. 建立长期维护
美白效果平均可维持1—3年,外源性染色可通过每半年一次的喷砂或抛光清除,无需频繁漂白。日常刷牙选择磨耗值(RDA)低于70的牙膏,配合软毛牙刷,减少机械磨损。
六、谁应该暂缓美白
• 孕妇、哺乳期妇女;
• 14岁以下釉质尚未完全矿化的青少年;
• 釉质发育不全、氟斑牙中度以上;
• 牙颈部楔状缺损或牙龈退缩>3 mm;
• 对过氧化物过敏或有严重哮喘病史。
以上人群若强行美白,釉质受损风险显著增加,建议改用微创贴面或树脂渗透等替代美学修复。
七、总结:风险可控,但需专业把关
现代牙齿美白技术并不以“腐蚀”釉质为代价,而是通过可控的氧化反应分解深层色素。釉质的暂时脱矿在规范操作和后续再矿化护理下是可逆的。真正造成不可逆损伤的,是盲目追求“速白”导致的过度、过频、过浓。一句话:把评估交给牙医,把频率控制在合理范围,把护理坚持到底,牙齿变白的同时,釉质也能安然无恙。
(侯晓爽 延津县中医院 口腔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