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家中突然感到发冷打颤时,这种不适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环境温度过低、感冒初期症状、压力反应或身体不适等。无论原因如何,及时采取正确的保暖和舒缓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且有效的技巧,帮助你在家中快速恢复温暖和舒适。
一、立即保暖措施
增加衣物层次是最直接有效的保暖方法。选择吸湿排汗的内层衣物(如纯棉或羊毛),中层保暖(如羊毛衫或抓绒衣),外层防风防水(如羽绒服或防风外套)。特别要注意保护容易散热的部位:头部、颈部、手脚。戴上帽子、围巾和厚袜子能显著减少热量流失。
饮用温热液体能迅速从内部提升体温。温开水是最简单有效的选择,也可以泡一杯热蜂蜜柠檬水、姜茶或温热的花草茶。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因为这些物质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反而加速体温流失。小口慢饮,让温暖逐渐扩散至全身。
使用外部热源能快速提供温暖。如果家中有电热毯、热水袋或暖宝宝,可以立即使用。将热水袋放在脚底、腹部或背部等核心区域效果最佳。没有专业取暖设备时,可以用微波炉加热干净的袜子装满大米自制简易暖包,或直接用塑料瓶装温水应急。
二、环境调整技巧
封闭空间保暖比试图加热整个房子更高效。选择一个较小的房间(如卧室或浴室),关闭门窗,用毛巾堵住门缝减少冷空气进入。如果家中有暖气或空调,将温度设定在20-22℃为宜,过高会导致空气干燥不适。
提高空气湿度能使体感温度更舒适。干燥的空气会加速体表水分蒸发,让人感觉更冷。在暖气旁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没有加湿器时,可以在室内晾挂湿毛巾或烧一壶水让其缓慢蒸发(注意安全)。
创造温暖角落让你有个立即舒适的避难所。在沙发或床上铺上毛毯、羽绒被或羊毛垫,准备一个可以迅速钻入的温暖"窝"。将常用的保暖物品集中放在一个篮子或抽屉中,方便随时取用。
三、身体活动与放松
轻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自然产生热量。尝试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原地踏步或瑜伽动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后更冷。特别推荐活动手指脚趾、转动手腕脚踝,因为这些末梢部位最容易感到寒冷。
呼吸调节法可以帮助控制打颤反应。采用腹式呼吸:缓慢深呼吸,让腹部隆起,屏息2-3秒,然后缓慢完全呼出。重复几次能激活副交感神经,减轻身体紧张反应。避免快速浅呼吸,这会加剧寒冷感。
温水泡手脚是快速回暖的有效方法。准备一盆温水(约40℃,手感微热不烫),浸泡手脚10-15分钟。水中可加入少许生姜片或浴盐增强效果。泡完后立即擦干并穿上保暖袜子。
四、长期预防策略
改善居家保暖能预防频繁发冷。检查门窗密封性,考虑安装厚窗帘或使用防风条。在地板铺设地毯或泡沫垫,尤其是经常活动的区域。床铺使用羽绒或羊毛制品,保暖效果优于普通棉被。
饮食调理可以从内增强御寒能力。日常多摄取富含蛋白质、健康脂肪和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坚果、全谷物、深海鱼类。适量吃些温性食物如姜、葱、蒜、肉桂等。避免长期节食或营养不均衡,这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
增强体质是根本解决之道。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改善末梢血液循环,瑜伽或太极则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每天用干毛巾摩擦身体至微红,或交替用温冷水冲淋手脚,都能训练血管收缩舒张能力。
五、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护理足够,但某些伴随症状可能提示需要专业医疗帮助: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低烧;发冷伴随意识模糊、剧烈头痛或胸痛;皮肤出现异常苍白或青紫;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无改善;或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出现异常发冷。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平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持适度运动,管理压力水平,都能减少突发性发冷的发生。当寒冷袭来时,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应用这些技巧,很快就能恢复温暖舒适。
(宋曦丹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综合病区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