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冷疗在急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正确实施冰敷?

2023-01-20 12: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冷疗在急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冷疗(Cryotherapy)是急性软组织损伤(如扭伤、拉伤、挫伤等)后最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主要通过低温作用于损伤组织,发挥以下生理效应: 

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 

低温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流速度,减少组织内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 

损伤后48小时内是炎症反应的高峰期,冷疗可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组胺等)。 

降低代谢率,延缓组织损伤 

低温可减缓细胞代谢,减少氧需求,防止损伤后因缺氧导致的继发性组织坏死。 

尤其适用于肌肉拉伤、韧带撕裂等急性损伤,可降低组织损伤程度。 

抑制神经传导,缓解疼痛 

冷刺激可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起到镇痛作用。 

适用于急性疼痛(如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 

减轻肌肉痉挛 

低温可降低肌梭的兴奋性,减少肌肉痉挛,适用于急性肌肉拉伤或抽筋后的处理。 

二、冷疗的正确实施方法

冷疗的适用情况 

急性损伤(24-48小时内) :如扭伤、拉伤、挫伤、关节脱位复位后等。 

术后肿胀控制 :如膝关节镜术后、骨折固定术后等。 

炎症反应期 :如肌腱炎、滑囊炎急性发作期。 

不适用情况 : 

皮肤感觉异常(如糖尿病神经病变)。 

雷诺综合征(对冷过敏)。 

开放性伤口(避免感染)。 

冷疗方式选择 

冰袋/冰敷包 :最常用,可用毛巾包裹冰块或使用专用冰袋。 

冷水浸泡 :适用于四肢远端损伤(如手指、脚踝)。 

冷喷雾(氯乙烷) :适用于运动员赛场快速镇痛,但不宜长期使用。 

冰敷的正确操作步骤 

时间控制 :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避免冻伤。 

保护皮肤 :冰袋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应用薄毛巾或纱布隔开。 

抬高患肢 :结合冰敷,抬高受伤部位(如脚踝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观察皮肤反应 :若出现皮肤苍白、麻木或刺痛,应立即停止冰敷。 

冷疗的疗程 

急性期(损伤后24-48小时):可每2小时冰敷一次。 

48小时后:视情况改用热敷或冷热交替疗法,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三、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

冰敷时间过长 

超过30分钟可能导致血管反射性扩张,反而加重肿胀,甚至造成冻伤。 

冰袋直接接触皮肤 

可能导致皮肤冻伤,尤其糖尿病患者或血液循环差者需特别注意。 

过早热敷 

急性期(48小时内)热敷会加重出血和肿胀,应在肿胀稳定后再考虑热疗。 

忽视加压包扎 

冰敷应与加压包扎(弹性绷带)结合,以更好地控制肿胀。 

四、冷疗与其他康复手段的配合

RICE原则 (急性损伤标准处理方案) 

R est(休息) 

I ce(冰敷) 

C ompression(加压包扎) 

E levation(抬高患肢) 

冷疗+运动康复 

急性期后,可结合渐进性康复训练(如踝泵运动、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冷热交替疗法 

慢性期(48小时后)可采用冷热交替(如冰敷10分钟+热敷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五、总结

冷疗是急性损伤早期处理的关键措施,能有效减少肿胀、缓解疼痛并降低组织损伤。正确实施冰敷需掌握时间、温度和保护措施,避免错误操作导致不良反应。结合RICE原则和后续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促进损伤恢复。若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可能。

(宋曦丹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SICU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