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急性扭伤(崴脚)后,是该热敷还是冰敷?中医怎么看?

2025-01-15 17: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急性扭伤(俗称“崴脚”)后的处理是运动医学与中医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医学普遍推荐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而中医则从气血经络理论出发,提出了分阶段调理的独特方案。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关键在于把握时机与方法。

西医视角:急性期必选冰敷

当脚踝突然扭转导致软组织损伤时,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引发肿胀疼痛。此时立即冰敷能产生双重效应:低温使血管收缩减少内出血,同时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缓解痛感。建议用毛巾包裹冰块或使用医用冷敷贴,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操作。这种物理干预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扩散,为后续修复创造稳定环境。若误用热敷,反而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肿胀加剧,如同给漏水的水管加压注水般适得其反。

中医智慧:辨证施治分三阶

传统中医将扭伤视为“筋脉瘀阻”之症,治疗核心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其特色在于根据病程发展动态调整方案:

初起24小时内——冷疗为主,辅以穴位刺激

中医虽不排斥冰敷,但更强调通过针刺阿是穴(痛点)、丘墟穴等特定穴位激发经气运行。此时若患者畏惧针刺,可用指关节轻叩击周围健康皮肤,利用“以痛制痛”原理转移注意力,配合薄荷脑软膏外涂增强清凉感。这种非侵入性手法既符合现代冷敷原理,又融入经络理论。

亚急性期(48小时后)——温通法介入

待出血停止后,中医开始启用艾灸疗法。选取悬钟穴、解溪穴施灸,借助艾草温热之力促进瘀血化散。注意并非直接炙烤伤口,而是沿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温和熏蒸,配合红花油推拿时采用向心性推法(从远端向心脏方向),模拟“抽吸泵”作用帮助代谢废物回流。此阶段可交替使用冷热疗法:晨起冰敷消肿胀,睡前热敷松肌肉。

恢复期——药浴+导引术

肿胀消退后进入功能重建阶段,中药熏洗方显神通。常用海桐皮汤(含透骨草、伸筋草、桂枝等)煎汤浸泡患处,利用热力扩张毛孔使药物成分直达病所。配合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通过脊柱旋转带动下肢气血循环,实现动静结合的康复模式。

中西医交融的实践要点

临床中发现,单纯依赖某种疗法效果有限。例如:

冰敷时加入少量食盐制成盐水冰袋,既能延长保冷时间,又符合中医“咸能软坚”的理论;

热敷前先用活络油按摩健侧肢体,通过交叉感应增强患侧耐受度;

佩戴护踝时内置中药药芯(如乳香、没药粉末),实现固定与治疗的双重功效。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热误区”:许多患者因忍受不了短期不适而过早热敷,结果导致毛细血管持续扩张形成慢性水肿。正确的做法是观察皮肤颜色变化——若按压后出现苍白印记超过5秒未恢复,说明仍需继续冷敷;当皮肤转为淡粉色且按压即复原时,才是启动温热疗法的信号。

日常养护的东方哲学

中医主张“治未病”,对于易扭伤体质者提出预防方案:每日晨起搓揉太冲穴至发热,可疏肝理气增强韧带弹性;练习站桩功培养身体觉知能力,降低意外受伤概率。这些看似与急性处理无关的日常功课,实则是通过培元固本提升机体自愈潜能。

总之,急性扭伤的处理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初期以冰敷制动控制损伤进展,中期运用中医手法促进修复,后期通过功能锻炼恢复平衡。这种时空维度上的精准干预,恰似中医“三因制宜”理念的现代演绎——因时、因地、因人施治,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创伤护理中焕发新生机。

(郭东洋 唐河县中医院 骨二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