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简称KOA)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以关节软骨磨损、骨赘形成及慢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中,晚期患者常面临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选择,但许多患者希望通过中医保守治疗延缓或避免手术。从临床实践来看,中医通过整体调节与局部干预相结合的方式,确实能在特定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效果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及治疗时机。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中医对KOA的认知核心
传统医学将本病归为“痹证”“痿证”范畴,认为其本质是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滞为标。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后,导致关节失稳、代谢紊乱。治疗上强调“标本兼治”,既注重补益肝肾以固根本,又通过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改善局部微环境。例如,独活寄生汤等经典方剂即体现了这一思路,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中某些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促进软骨细胞增殖。
二、中医干预的多元手段与机制
中药内服外治协同作用
辨证施治:早期以祛邪为主(如防风汤加减),中期攻补兼施(身痛逐瘀汤),后期侧重扶正(六味地黄丸合补阳还五汤)。这种阶段性调整能针对性地阻断病程进展。
外敷疗法:采用透骨草、威灵仙等制成膏药贴敷,利用皮肤渗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配合TDP照射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晨僵症状。临床观察显示,规范使用中药贴剂的患者,其VAS疼痛评分平均下降约40%。
针灸推拿的力学矫正功能
毫针刺激犊鼻、血海等穴位可激活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而㨰法、一指禅推法不仅能松解髌周支持带粘连,还能纠正下肢力线异常。研究证实,每周3次系统推拿持续8周后,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可提升25%,从而减轻软骨压力负荷。对于轻度膝内翻畸形者,结合矫形鞋垫使用效果更佳。
导引功法的功能重塑
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动作,通过控制性抗阻训练增强股四头肌耐力;易筋经中的蹲马步练习则着重改善动态稳定性。这类低冲击运动既能维持关节活动度,又能避免过度磨损,尤其适合术后康复期患者作为替代疗法。
三、中医治疗的适用边界与局限性
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单纯依赖中医难以逆转病理改变:
X线显示关节间隙消失超过50%(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
持续性交锁症状伴游离体形成;
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时,全膝关节置换术仍是恢复行走功能的金标准。但对于尚未达到手术指征的患者,中医可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延缓软骨退化速度,为机体自我修复争取时间窗口。例如,一项纳入320例患者的RCT表明,中西医结合组较单纯西药组推迟手术时间中位数达18个月。
四、科学管理策略建议
阶梯化治疗原则:轻中度患者优先选择中医综合方案,重度患者术前进行体质调理以降低感染风险;
动态评估机制:每3个月复查MRI观察软骨厚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BMI>25者每减重1kg可减少膝关节承重4倍)、避免深蹲动作、使用手杖分散压力;
多学科协作模式:由骨科医师制定运动处方,中医师负责药物调遣,康复师指导功能锻炼,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中医不能绝对避免关节置换,但在疾病早期至中期具有显著优势。其价值不仅在于症状控制,更在于通过整体调节重建关节内环境稳态。患者应建立“与病共存”的管理理念,在专业团队指导下实施个体化方案,而非盲目追求彻底治愈。这种理性认知下的积极干预,才是最大限度保留自身关节功能的关键所在。
(郭东洋 唐河县中医院 骨二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