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星的孩子”来了,家长的心先“乱了”
孤独症孩子像天上的星星,独自闪烁,他们的世界有自己的节奏——不喜欢眼神对视,不擅长表达需求,可能重复摆手、踮脚,对声音或光线特别敏感。当家长知道孩子是“星星的孩子”时,心里像被塞进一团乱麻:震惊、难过、自责、迷茫,这些情绪搅在一起,压得人喘不过气。
养育孤独症孩子,就像走一条没有路标的路,每天要应对无数“突发状况”:孩子突然哭闹不止、拒绝吃饭、在公共场合尖叫奔跑。家长的神经时刻绷紧,时间久了,心里的弦很容易“断”。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不是“矫情”,而是让这条路能走得更稳、更远。
二、家长心里的“疙瘩”:这些情绪很常见
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心里常常藏着这些“疙瘩”,说出来不丢人,很多人都经历过:
1.自责:总觉得“是我的错”
“是不是我怀孕时没注意?”“是不是小时候没带他多出门?”很多家长把孩子的状况归咎于自己,反复回想“哪里做错了”,甚至陷入深深的内疚。其实孤独症的成因很复杂,和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不是家长“做错了什么”导致的,没必要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2.焦虑:“未来怎么办”总在脑子里转
孩子不会说话,担心他以后无法沟通;孩子不适应集体,担心上学被欺负;自己老了,担心没人照顾孩子……这些“未来的担忧”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家长,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着,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3.孤独:“没人懂我”的无力感
身边的人大多不了解孤独症,有的会说“孩子就是内向,多带带就好了”,有的会刻意疏远。家长想找人倾诉,却发现“没人能真正懂”,只能把话憋在心里,慢慢变得沉默。
4.疲惫:身体累,心更累
每天陪孩子做康复训练、处理各种情绪问题,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身体的疲惫能靠睡觉缓解,心里的累却像潮水,一波接一波——看到别的孩子会叫“妈妈”,自己心里酸;孩子好不容易有进步又退步,心里急。
这些情绪不是“软弱”,而是面对特殊挑战时的正常反应。承认它们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处理。
三、别让“坏情绪”越积越多:学会“放放气”
心里的压力像气球,越吹越大容易爆,学会“放放气”,才能避免被压垮:
1.允许自己“不坚强”
不用假装“我没事”,难过了可以哭,累了可以暂时“躺平”。家长不是超人,偶尔的脆弱很正常。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者和信任的人说“我现在很难受”,释放情绪比硬扛着好。
2.每天留10分钟“自己的时间”
再忙也要挤点时间给自己:孩子睡后听首歌、看几页书、泡个脚,哪怕只是发发呆。这10分钟不用想孩子的训练、未来的担忧,只属于自己,像给心里“充电”。
3.找“同路人”聊聊
和其他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交流,会发现“原来你也这样”,心里的孤独感会减轻很多。大家可以分享经验、互相打气,比如“孩子今天主动看了我一眼”“这个康复方法有点用”,这些小确幸能互相温暖。
4.别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是独特的,进步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孩子先会说话,有的孩子先会自己吃饭,别拿自己孩子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比,多关注孩子的“小进步”——今天比昨天多对视了1秒,就是胜利。
四、家庭“搭伙”:别让一个人扛所有
养育孤独症孩子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家人互相搭把手,才能走得更远:
1.和伴侣“分工合作”
爸爸可以负责带孩子做体能训练,妈妈负责语言练习;或者轮流陪孩子去康复机构,让对方有时间休息。别因为“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吵架,互相体谅“都不容易”,才能劲往一处使。
2.让其他家人“参与进来”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帮忙做饭、陪孩子玩,哪怕只是看着孩子,让家长能喘口气。告诉家人“我需要休息1小时”,别觉得“麻烦别人”,家人的支持是重要的力量。
3.别对自己“太苛刻”
不用追求“完美家长”,偶尔没耐心、发了脾气,不用过度自责。道歉后调整状态,继续努力就好。对自己宽容一点,才能有更多力气照顾孩子。
五、需要“外援”时别硬撑:这些时候可以找医生
如果坏情绪持续很久,影响到吃饭、睡觉、正常生活,别硬撑,找专业的人帮忙:
1.情绪“失控”了
比如总是忍不住发脾气,或者长时间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这时候需要心理医生介入,通过疏导或药物帮助调整。
2.夫妻矛盾“激化”了
因为孩子的问题频繁吵架,甚至影响婚姻,这时候可以找家庭咨询师,学习更好的沟通方式,一起面对困难,而不是互相指责。
3.不知道“怎么帮孩子”
对康复训练迷茫、焦虑,不知道该选哪种方法,可以和孩子的主治医生多沟通,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出建议,减少“瞎琢磨”的焦虑。
专业的帮助不是“承认失败”,而是让自己更有力量继续前行,就像车子坏了要去修,心里“堵了”也需要疏通。
六、家长“心里亮堂”,孩子才能更受益
家长的情绪像“镜子”,自己心里阳光,孩子才能感受到温暖。当家长不被焦虑困住,才能更有耐心陪孩子做训练;当家长心态平和,家庭氛围才会轻松,孩子也更容易进步。
其实,养育孤独症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学会了更坚强、更有耐心,也更懂得珍惜小确幸。看到孩子从不会吃到自己拿起勺子,从无对视到偶尔看你一眼,这些瞬间带来的感动,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星星家长的心理健康,需要被看见、被守护。别独自硬扛,允许自己有情绪,学会释放压力,借助家庭和专业的力量,才能让自己和孩子都走得更稳。毕竟,你好了,孩子才能更好。
(魏亚敏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 住院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