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5岁后还在“画地图”,不只是尿床那么简单!

2025-08-06 10: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5岁是道“分水岭”,频繁尿床可能是“遗尿症”

孩子3岁前尿床很常见,就像身体的“排尿开关”还没发育好,控制不住很正常。但如果5岁后还频繁尿床(每周超过2次,持续3个月以上),就不能只当“坏习惯”了,医学上叫“儿童遗尿症”。

这不是孩子“故意捣乱”,也不是家长说的“懒”或“笨”,而是身体的排尿控制系统出了“小故障”——可能是膀胱“装不下”,可能是大脑“没收到信号”,也可能是睡眠太深“醒不过来”。5岁后大脑和膀胱的配合应该基本成熟,频繁尿床其实是身体在“提醒”:需要找找原因了。

二、遗尿症的“幕后推手”:不只是“晚上喝水多”

很多家长觉得尿床是“睡前水喝多了”,其实没那么简单,背后可能有这些原因:

1.膀胱“容量小”或“太敏感”

有的孩子膀胱天生容量比同龄人小,像个“小水杯”,稍微有点尿就满了;还有的膀胱特别敏感,一有尿意就“急着排空”,控制不住。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晚上容易尿床,哪怕没喝多少水。

2.大脑和膀胱“没接好信号”

正常情况下,膀胱满了会给大脑发“要排尿”的信号,大脑会让孩子醒来去厕所。但遗尿症的孩子,这个“信号传递”可能出了问题:要么膀胱没发信号,要么大脑没收到,要么收到了却没叫醒身体,结果“不知不觉”就尿床了。

3.睡眠“太深”,叫不醒

这类孩子睡得特别沉,就像“按下了休眠键”,膀胱的信号再强也吵不醒。有时候家长把他叫醒,他也是迷迷糊糊的,站不稳、分不清方向,很容易再次尿床。

4.心理“小压力”也会添乱

突然换环境(搬家、上学)、爸妈吵架、被批评责骂,这些压力可能让孩子情绪紧张,打乱排尿规律,诱发尿床。这种情况往往是“暂时的”,压力缓解后尿床会减少。

5.少数和“疾病”有关

比如糖尿病(尿多、口渴)、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急、尿痛)、脊柱问题(影响神经控制),这些疾病可能先表现为尿床,需要医生检查排除。

三、尿床对孩子的影响:不只是“换床单”那么简单

频繁尿床看似是“小事”,却可能悄悄影响孩子的成长:

1.心里“藏着事”,变得不自信

孩子会觉得“不好意思”,怕被同学嘲笑,不敢参加夏令营、住校;有的孩子甚至故意憋着不喝水,怕晚上尿床,时间久了可能变得内向、自卑。

2.家长焦虑,亲子关系受影响

有的家长忍不住批评孩子“怎么又尿床了”,甚至惩罚孩子,结果孩子更紧张,尿床更频繁,形成“越骂越尿”的恶性循环。其实家长越焦虑,孩子压力越大,反而不利于改善。

3.睡眠被打断,影响白天状态

尿床后孩子可能自己醒过来,或者被家长叫醒换床单,睡眠质量下降。白天容易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学习。

所以,5岁后尿床不是“小事”,及时干预才能让孩子少受这些影响。

四、在家能做啥?这些方法能帮孩子“减少尿床”

发现孩子频繁尿床,先别急着指责,试试这些家庭护理方法,很多情况能慢慢改善:

1.白天“练膀胱”,扩大“容量”

l 让孩子白天多喝水,但别一口气灌,分多次喝;

l 有尿意时别急着去厕所,稍微憋一会儿(但别憋太久,避免不适),慢慢锻炼膀胱的“储存能力”;

l 每天定时去厕所(比如早中晚各一次),养成规律排尿的习惯。

2.晚上“巧喝水”,别一刀切

l 睡前12小时少喝水,别喝饮料、汤粥,也别吃西瓜、梨这些含水量多的水果;

l 但别完全禁止喝水,否则孩子口渴难耐,反而睡不好,甚至偷偷喝水更糟;

l 睡前一定要让孩子去厕所,排空膀胱,减少尿床可能。

3.叫醒孩子“有技巧”,别用“猛叫醒”

l 家长可以定闹钟,在孩子通常尿床的时间前半小时叫醒他(比如孩子总凌晨2点尿床,就1点半叫醒);

l 叫醒后别让他迷迷糊糊站着尿,扶他到厕所,让他完全清醒后再尿,慢慢让他形成“被叫醒就去厕所”的条件反射;

l 别用力摇、大声吼,温柔叫醒更能让孩子配合。

4.给孩子“减压”,多鼓励少批评

l 尿床后别责骂,帮他一起换床单,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一起想办法”;

l 白天多夸夸孩子,哪怕只是“今天白天没尿湿裤子”,也能增强他的自信心;

l 少提“尿床”的事,尤其别在亲戚朋友面前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五、啥时候需要看医生?这些情况别拖延

如果在家试了36个月,尿床还是没改善,或者有这些情况,要及时带孩子看儿童发育行为科:

1.尿床频繁且严重

每周尿床超过4次,或者一夜尿好几次,影响孩子和家长休息。

2.伴有其他“异常”

l 白天也经常尿湿裤子(尿频、尿急、尿裤子);

l 排尿时疼痛、哭闹,尿液颜色异常(发红、浑浊);

l 孩子长得比同龄人矮、瘦,或者特别渴、尿特别多。

3.孩子因为尿床“很痛苦”

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出现情绪低落、发脾气。

医生会通过问诊、检查(比如尿常规、B超),判断尿床的原因,再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比如用药物(像去氨加压素,能减少夜间尿量)、遗尿报警器(尿床时会响,帮助孩子醒来)等,这些方法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效果都不错。

六、治疗需要“耐心”,别求“一下子好”

遗尿症的改善往往需要时间,可能几个月甚至半年,家长别太着急:

l 别和“别人家孩子”比,每个孩子恢复速度不同,有的快有的慢;

l 即使中间有反复(比如好了又尿床),也别灰心,这很常见,继续坚持方法就行;

l 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孩子的遗尿症会慢慢好转,尤其是青春期前,身体发育成熟后,很多能自愈。

5岁后还在“画地图”,真的不只是尿床那么简单,它可能是膀胱、大脑的“配合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在“捣乱”。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而是先了解原因,用科学的方法帮孩子改善——白天练膀胱、晚上巧喝水、温柔叫醒、多鼓励。

如果这些方法不管用,及时找医生帮忙,大部分孩子都能摆脱尿床的困扰,重新变得自信开朗。毕竟,让孩子一夜安睡,早上醒来不用偷偷换床单,才是最重要的事。

(魏亚敏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 住院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