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尿床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多数孩子在 3-5 岁时,便能逐渐自主控制排尿,可仍有部分孩子到了 8 岁还频繁尿床。这时候,家长们往往焦虑不已,尝试各种方法,却收效甚微。其实,8 岁孩子持续尿床,很可能是一种名为隐性脊柱裂的疾病在作祟。
隐性脊柱裂属于先天性神经管发育畸形,在胚胎发育阶段,椎管闭合出现异常,致使椎板未能完全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未闭合的缺口。不过,与显性脊柱裂不同,隐性脊柱裂患者的脊髓和神经通常不会突出体表,体表也没有明显的包块,所以很难被察觉。据统计,人群中隐性脊柱裂的发生率约为 10%-20%,其中部分患者可能毫无症状,而部分患者则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尿床便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为何隐性脊柱裂会引发尿床呢?这是因为椎板未完全闭合,可能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牵拉、压迫,影响神经传导功能,使膀胱的神经调节出现紊乱,进而造成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同功能失调,无法正常控制排尿,最终引发尿床。
除了尿床,隐性脊柱裂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一些孩子会出现下肢力量减弱、行走不稳、容易跌倒,或者下肢肌肉萎缩,两侧肢体粗细不一致;部分孩子下肢和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对冷热、疼痛的感知不灵敏;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足部畸形,如马蹄内翻足、高弓足等。此外,在病变部位的皮肤,可能会有毛发增多、皮肤凹陷、色素沉着或血管瘤等表现。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尿床是否由隐性脊柱裂引起呢?首先,家长要留意孩子尿床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果孩子 5 岁以后,每月至少尿床 2 次,且连续 3 个月以上,同时伴有上述提到的其他可疑症状,就应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孩子的病史,包括尿床开始的时间、频率,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情况等。之后,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脊柱、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以及外生殖器的发育情况。为了明确诊断,还需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脊柱 X 线平片,可初步观察脊柱的形态和椎板的闭合情况;CT 或 MRI 检查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和脊髓的结构,准确判断是否存在隐性脊柱裂以及脊髓和神经的受损程度。
一旦确诊为隐性脊柱裂导致的尿床,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制定。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可先尝试保守治疗。比如,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通过定时排尿、延迟排尿等方法,增强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调整生活习惯,睡前避免大量饮水,夜间定时叫醒孩子排尿,逐渐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同时,配合腰骶部的按摩、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因为精神因素对病情也有一定影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尿床症状。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孩子病情较重,出现明显的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足部畸形、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松解黏连,修复椎管的缺损,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建议尽早手术,以避免长期的神经损伤导致不可逆的功能障碍。不过,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所以术前医生会对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隐性脊柱裂并非罕见疾病,它可能悄然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孩子尿床异常,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积极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孩子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能让更多家长了解隐性脊柱裂与尿床之间的关联,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杨彬 河南省人民医院 脊柱脊髓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