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针灸护理中的心理关怀:情绪调节对疗效的影响

2023-05-18 20: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中医的康复体系里,针灸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凭借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神奇功效,为无数患者减轻病痛。然而,人们在关注针灸针法、穴位选取等专业技术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针灸护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心理关怀,尤其是情绪调节对针灸疗效的深远影响。

从中医理论基础来看,人的情志与脏腑气血紧密相连。《黄帝内经》有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过度波动宛如一场场“内在风暴”,冲击着人体的脏腑机能平衡,进而干扰气血的正常运行。而针灸治疗的核心目标,正是通过针刺穴位来引导、调节气血,使其恢复顺畅有序的状态。当患者处于负面情绪的笼罩之下,如焦虑、抑郁、愤怒或过度紧张时,身体内原本应在针灸刺激下趋向平和的气血,会因情绪的“搅局”而变得紊乱无序,这无疑极大地削弱了针灸应有的治疗效果。

想象一下,一位长期被慢性疼痛折磨的患者,满怀希望地前来接受针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他却因为担忧疗效不佳、害怕针刺疼痛,始终紧绷着神经,内心充斥着焦虑情绪。此时,即便针灸师精准地将毫针刺入穴位,患者身体也难以充分地接收与响应针刺所带来的良性刺激信号,气血运行受阻,止痛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相反,若患者能以放松、乐观的心态面对针灸,气血便能在平和的心境下,如同通畅的溪流般随着针刺引导,精准地流向需要滋养、修复的身体部位,从而使针灸的治疗潜能得到最大化释放。

那么,在针灸护理过程中,如何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呢?

首先,医护人员的沟通至关重要。在患者初次就诊时,针灸师应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向患者详细介绍针灸的原理、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感觉,让患者心中有底,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治疗过程中,时刻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化,通过轻声的询问、安抚的话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比如“您现在感觉怎么样?别紧张,这是正常的得气现象”,让患者在温暖的关怀中逐渐放松下来。

其次,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也不容小觑。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的空间,搭配舒缓的背景音乐,能够让患者的身心从踏入诊室的那一刻起,便不自觉地舒缓松弛。这就如同给情绪搭建了一个宁静的“避风港”,使其免受外界喧嚣与压力的干扰,更易于沉浸在治疗的修复进程之中。

再者,患者自身的主动调节同样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诸如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习惯,能够帮助他们在针灸治疗前后快速地平复情绪。比如,在每次针灸前10分钟,患者静下心来,进行简单的深呼吸练习:闭上双眼,慢慢地用鼻子吸气,使腹部隆起,感受气息充满整个腹部,然后再缓缓地用嘴巴呼气,重复几次。如此一来,不仅能缓解当下的紧张情绪,还能为即将开始的针灸治疗铺垫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此外,家人与朋友的支持更是患者情绪的“坚强后盾”。他们的鼓励、陪伴与倾听,能让患者在病痛与治疗的双重压力下,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从而更有勇气、更积极地面对针灸过程,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总之,在针灸护理领域,心理关怀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催化剂”。通过全方位的情绪调节策略,让患者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接受针灸治疗,方能使这古老的医术绽放出更为耀眼的治愈光芒,引领患者重回健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洪盼盼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