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门脉高压,很多人觉得陌生,但它引发的消化道出血却可能突然发生,让人措手不及。门脉高压就像一条“主干道”堵车,迫使血液“另寻出路”,而消化道的血管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不堪重负”,悄悄出现出血风险。了解门脉高压和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才能提前警惕这种“隐形危险”。
一、先搞懂:门静脉是啥?身体里的“营养运输主干道”
门静脉是腹部的一条重要血管,它像一条“汇总公路”,收集胃、肠、脾、胰等消化器官的血液,然后输送到肝脏“过滤处理”。这些血液里含有从食物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肝脏会对它们进行加工、解毒,再把处理后的血液送回心脏。
正常情况下,门静脉内的压力稳定,血液能顺畅流向肝脏,就像交通顺畅的主干道,车辆有序通行。但当肝脏出现病变(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就会升高,这就是“门脉高压”。就像主干道前方修路堵车,车辆无法顺利通过,道路压力越来越大,只能寻找其他小路绕行。
二、门脉高压时,血液“改道”引发连锁反应
门脉高压后,门静脉里的血液无法顺利流入肝脏,就会被迫寻找其他通路回流到心脏,这些“替代通路”就是医学上的“侧支循环”。但这些侧支血管本不是为大量血流设计的,承受不住高压,很容易出问题:
1.侧支血管“被迫扩张”
门静脉压力升高,会“挤”着血液流向周围的小血管,这些小血管被迫扩张变粗,形成侧支循环。常见的侧支循环包括食管胃底静脉、直肠静脉、腹壁静脉等,其中食管和胃底部的静脉最容易受到影响。这些血管原本很细,扩张后就像吹大的气球,壁变薄、弹性差,稍微受到刺激就可能破裂出血。
2.血管壁“营养不足”变脆弱
门脉高压多由肝硬化引起,而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功能下降,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同时脾功能亢进会破坏血小板,让身体凝血能力下降。这就像血管壁“缺乏建材”,本身就脆弱,加上血流压力高,出血后还不容易止住,形成“易出血+难止血”的双重风险。
3.消化道黏膜“受牵连”
门静脉血流受阻会导致胃肠道淤血,黏膜充血、水肿,变得脆弱易损。就像长期泡在水里的纸张会变软破损,胃肠道黏膜在淤血状态下,稍微受到食物摩擦、胃酸刺激,就可能出现糜烂、溃疡,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门脉高压引发的血液改道、血管脆弱和黏膜受损,让消化道成了出血的“重灾区”。
三、最危险的出血点:食管和胃底的“脆弱血管”
在所有侧支循环中,食管和胃底部的静脉最容易发生出血,而且出血往往很突然、很凶险: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高危区”
食管和胃底部的静脉离门静脉主干道很近,门脉高压时,这里的静脉最先被“冲击”扩张,形成像“蚯蚓”一样的曲张静脉,凸向消化道管腔。这些曲张静脉位于黏膜下,表面只有一层薄薄的黏膜覆盖,就像贴在食管壁上的“薄皮气球”,吃硬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时容易被划破,或者在胃酸刺激下破裂。
2.出血前“信号隐蔽”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前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人可能只是偶尔感到上腹部饱胀或轻微不适,很难提前察觉。不像其他疾病有疼痛预警,这种出血常常“静悄悄”发生,突然出现呕血、黑便才被发现,容易延误处理。
3.出血后“来势凶猛”
一旦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量通常很大,患者会突然呕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伴有黑色柏油样大便。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会导致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这种“突然爆发”的出血,是门脉高压最危险的并发症。
除了食管胃底,直肠静脉丛曲张可能引发便血,腹壁静脉扩张会导致肚子上出现“海蛇头”样的青筋,但相比之下,食管胃底出血的风险和危害最大。
四、哪些情况会“引爆”出血?这些诱因要避开
门脉高压患者的消化道血管本就脆弱,以下情况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就像“导火索”一样可能引爆出血:
1.饮食不当:硬食物“划破血管”
吃粗糙、坚硬的食物(如硬米饭、锅巴、带骨刺的鱼、油炸食品),或过热、过烫的食物,会直接摩擦、刺激食管和胃底的曲张静脉,导致血管破裂。就像用硬东西戳气球,很容易让脆弱的血管受损出血。
2.腹压突然升高:“压力冲击”血管
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弯腰搬重物等动作会导致腹压突然升高,这种压力会传递到门静脉系统,让曲张静脉内的压力瞬间增加,可能引发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患者的血管就像高压下的水管,突然增压容易爆管。
3.情绪激动:血管“应激收缩”
情绪紧张、愤怒、焦虑时,体内会释放一些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一步增加门静脉压力。这种“应激反应”会让本就脆弱的血管承受额外压力,诱发出血。
4.感染或病情加重:双重打击
门脉高压患者如果发生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会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加重门静脉淤血;同时感染可能诱发肝功能恶化,凝血功能进一步下降,让出血风险飙升。
避开这些诱因,能大大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是门脉高压患者日常护理的重点。
五、如何发现“悄悄出血”的信号?早识别早处理
虽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突然,但身体还是会发出一些细微信号,及时发现能争取抢救时间:
1.早期预警信号
l 黑便:即使没有呕血,出血后血液经过肠道消化,会变成黑色柏油样大便,这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信号;
l 头晕乏力:少量慢性出血会导致贫血,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症状加重;
l 上腹部不适:出血前可能有上腹部饱胀、隐痛或恶心,尤其在进食后明显。
2.紧急出血信号
l 呕血:呕出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块,提示出血量大、速度快;
l 大量黑便或便血:频繁排出黑色稀便,甚至带有鲜血,说明出血未停止;
l 休克表现:出血过多会出现出冷汗、四肢冰凉、意识模糊、血压下降,这是危及生命的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门脉高压患者和家属要熟悉这些信号,一旦出现,尤其是呕血、大量黑便,必须立即送医院,一刻也不能耽误。
六、如何预防和应对消化道出血?关键在这几点
门脉高压患者预防消化道出血,需要从控制门脉压力、保护血管和避免诱因多方面入手:
1.控制原发病,降低门脉压力
门脉高压多由肝硬化引起,积极治疗肝硬化(如抗病毒治疗肝炎、戒酒、避免肝损伤因素)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门静脉压力。医生可能会开具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如普萘洛尔),通过收缩血管减少血流压力,预防静脉曲张破裂。
2.定期筛查,早发现曲张血管
定期做胃镜检查能及时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对高危患者可进行预防性治疗:如内镜下套扎术,用橡皮圈结扎曲张静脉,让其缺血闭塞;或注射硬化剂,让血管壁纤维化闭塞,从源头减少出血风险。
3.调整饮食,保护消化道黏膜
l 吃软食:避免硬、粗糙、油炸、带刺的食物,食物要煮软煮烂,细嚼慢咽;
l 忌刺激性食物:不喝酒、不喝浓茶、咖啡,少吃辛辣、过酸食物,减少对黏膜和血管的刺激;
l 少食多餐:避免一次吃太多,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淤血程度。
4.避免腹压升高和情绪波动
l 预防便秘:多吃膳食纤维,多喝水,必要时用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
l 防治咳嗽: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咳嗽;
l 保持情绪稳定: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放松,避免紧张焦虑诱发血压升高。
5.出血后“正确应对”
一旦发生出血,要立即停止进食进水,保持侧卧位避免呕血时窒息,同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院。医院会通过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用药物止血,或通过内镜、介入甚至手术方法紧急止血,挽救生命。
门脉高压来时,消化道容易悄悄出血,根源在于门静脉血流受阻后血液改道,导致食管胃底等部位的静脉曲张、血管脆弱,加上黏膜淤血和凝血功能下降,形成了“易出血”的环境。这种出血隐蔽性强、来势凶猛,是门脉高压最危险的并发症。
预防出血需要控制原发病、定期筛查曲张血管、调整饮食、避免腹压升高和情绪波动,同时要熟悉出血信号,一旦发生立即就医。对门脉高压患者来说,了解这些知识,做好日常防护,才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保护生命健康。
(史晓宁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院 血管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