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腿上血管像“蚯蚓”爬,是血液在“走弯路”吗

2025-06-11 12: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夏天穿短裤时,不少人会发现腿上冒出弯弯曲曲的青筋,有的像蚯蚓趴在皮肤上,有的像树枝一样交错,甚至还有的鼓起一个个小包。这些显眼的血管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伴随着酸胀、乏力。有人觉得这是血液在血管里“走弯路”导致的,其实这些“蚯蚓状”血管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典型表现,背后藏着静脉血管的“功能异常”。

一、先搞懂:下肢静脉是血液的“返程通道”

我们的腿部有两套血管系统:动脉负责把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腿部,就像“供水管道”;静脉则负责把用完的血液送回心脏,相当于“回水管道”。下肢静脉分为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藏在肌肉深处,承担了大部分血液回流的任务;浅静脉就在皮肤下方,肉眼隐约可见,它们之间通过一些小血管连接。

血液能从低处的腿部流回高处的心脏,靠的是静脉里的“单向阀门”——静脉瓣膜。这些瓣膜像一个个小闸门,血液向上流时打开,流过去后就关闭,防止血液因为重力倒流。正常情况下,瓣膜开关灵活,血液能顺畅回流;但当瓣膜出了问题,血液就会在静脉里淤积,让血管慢慢变粗、变形,最终形成看得见的“蚯蚓状”血管。

二、“蚯蚓血管”的形成:不是血液“走弯路”,而是静脉“撑变形”

腿上的血管变成“蚯蚓状”,不是血液故意“走弯路”,而是静脉血管被淤积的血液“撑变形”了:

1.静脉瓣膜“关不严”,血液“往回漏”

静脉瓣膜就像水管的止水阀,如果瓣膜老化、受损或发育不良,就会“关不严实”。当人站立或行走时,腿部静脉承受的压力增大,血液会顺着未关紧的瓣膜倒流回下肢,淤积在静脉里。就像水池的排水阀关不严,水会一直积在池子里,静脉里的血液越积越多,血管就会被越撑越粗。

2.血管壁“变薄弱”,难以“抗压力”

静脉血管壁由多层组织构成,其中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能维持血管的弹性和张力。长期承受高压、年龄增长、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会让静脉壁的弹性纤维减少,平滑肌变薄弱,血管壁就像被拉长的橡皮筋,失去回缩能力。薄弱的血管壁在血液淤积的压力下会向外膨出,形成弯曲、鼓胀的“蚯蚓状”或“团块状”外观。

3.血液“淤积成块”,血管“被迫扩张”

血液长期淤积在静脉里,流速会变慢,甚至在局部形成微小血栓。这些血栓会阻碍血液流动,进一步增加静脉内的压力,迫使血管扩张变形。同时,淤积的血液会让静脉周围的组织水肿、纤维化,加重血管的迂曲和突出,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蚯蚓状”血管本质上是静脉瓣膜功能异常和血管壁薄弱导致的血液淤积,不是血液“走弯路”,而是血管“被迫变形”的结果。

三、哪些人腿上容易爬“蚯蚓”?这些因素在“推波助澜”

下肢静脉曲张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不良因素积累的结果,这些人群更容易被“蚯蚓血管”找上门:

1.长期站或坐,静脉“压力超标”

教师、售货员、护士、办公室职员等需要长期站立或久坐的人,腿部静脉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站立时,腿部静脉要对抗重力把血液送回心脏,瓣膜承受的压力更大;久坐时,腿部肌肉不活动,无法帮助静脉挤压血液回流,血液容易淤积。长期高压会慢慢损伤瓣膜和血管壁,增加静脉曲张风险。

2.肥胖或超重,血管“负担加重”

体重过大的人,腿部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静脉瓣膜和血管壁会因为额外的重量而加速磨损。同时,肥胖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让血液回流阻力增加,进一步加重静脉淤积,就像给静脉“额外加了砝码”,更容易导致血管变形。

3.年龄增长,血管“老化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静脉瓣膜和血管壁会自然老化:瓣膜弹性下降,关闭不紧密;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减少,变得薄弱。所以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静脉曲张,就像老水管用久了会老化漏水,静脉也会因为老化出现功能异常。

4.女性比男性更“易中招”

女性的静脉壁和瓣膜天生比男性更薄弱,加上怀孕、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会让静脉壁松弛、瓣膜功能下降。尤其是怀孕后期,子宫增大压迫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很多女性会在孕期或产后出现腿部青筋明显的情况。

这些因素会单独或共同作用,让静脉逐渐失去正常功能,最终形成“蚯蚓状”血管。

四、“蚯蚓血管”不只是难看,还会带来这些麻烦

腿上的“蚯蚓血管”不只是影响美观,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不能轻视:

1.腿部酸胀乏力,影响日常活动

早期可能只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出现腿部酸胀、沉重,休息后缓解。随着静脉淤积加重,酸胀感会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正常行走,爬楼梯、逛街都变得吃力,晚上睡觉时腿怎么放都不舒服,影响睡眠质量。

2.皮肤变“差”,出现色素和溃疡

长期血液淤积会导致腿部皮肤营养供应不足,出现皮肤颜色变深(从粉红变成褐色)、干燥、脱屑;严重时皮肤会变薄、发硬,轻微磕碰就可能破损,伤口难以愈合,形成“老烂腿”(静脉性溃疡),不仅疼痛,还容易反复感染,很难治愈。

3.血栓和炎症风险增加

淤积的血液流速慢,容易形成血栓(浅静脉炎),表现为局部血管红肿、疼痛、变硬,摸起来像一条硬条索;如果血栓脱落,可能顺着血液流动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同时,静脉周围组织长期受刺激会出现炎症,导致腿部肿胀、疼痛加剧。

4.血管破裂出血

曲张的静脉血管壁非常薄弱,一旦受到外力碰撞或摩擦,容易破裂出血。由于静脉压力高,出血可能比较凶猛,需要及时按压止血,否则会造成失血过多,尤其是老年人皮肤脆弱,更要注意防护。

“蚯蚓血管”带来的这些麻烦,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所以早期发现和干预非常重要。

五、如何让“蚯蚓”变少?不同阶段有不同办法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要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方法,早期干预能有效控制发展:

1.轻度曲张:改变习惯+物理防护

如果只是腿上有少量青筋,没有明显不适,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就能缓解:

l 避免久站久坐:每隔3040分钟活动一下腿部,踮踮脚尖、勾勾脚,促进血液回流;

l 控制体重:减轻腿部负担,减少静脉压力;

l 穿医用弹力袜:弹力袜能给腿部静脉施加压力,帮助血液回流,缓解淤积,选择合适的压力等级(医生指导下),白天穿、晚上脱;

l 休息时抬高腿:平躺时把腿垫高,高于心脏水平,帮助血液回流,减轻酸胀。

2.中度曲张:微创治疗“修血管”

如果血管迂曲明显,伴有酸胀乏力,可采用微创治疗:

l 激光或射频消融:通过导管将激光或射频能量导入曲张静脉,让血管壁闭合、纤维化,达到治疗目的,创伤小、恢复快;

l 硬化剂注射:向曲张静脉内注射药物,让血管壁粘连闭合,适用于细小的曲张血管,术后不留疤痕。

这些微创方法能有效消除曲张血管,缓解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3.重度曲张:手术“抽除或结扎”

对于严重曲张、出现明显肿胀、溃疡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l 传统手术:通过小切口将曲张的浅静脉抽除或结扎,阻止血液倒流,效果彻底;

l 联合手术:结合微创和传统手术的优势,针对不同部位的曲张血管采取不同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手术能从根本上解决静脉瓣膜功能异常的问题,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六、日常如何预防“蚯蚓”爬上腿?做好这些事

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比治疗更重要,日常做好这些事,能减少“蚯蚓血管”的出现:

1.保持“动一动”的习惯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站立或久坐时定时活动腿部:站立时可以交替踮脚、抬腿;久坐时可以勾脚、活动脚踝,让腿部肌肉收缩,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就像给静脉“装了个助推器”。

2.选择合适的鞋和袜

穿宽松舒适的裤子和鞋子,避免过紧的衣裤压迫腿部血管;需要长期站立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穿医用弹力袜,给腿部静脉提供支撑,减轻瓣膜负担。

3.控制体重+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增加腿部压力;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多喝水,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避免“伤血管”的动作

不要长时间跷二郎腿,这种姿势会压迫腿部静脉,影响血液回流;避免穿过高的高跟鞋,高跟鞋会让腿部肌肉紧张,静脉回流受阻,增加曲张风险。

腿上血管像“蚯蚓”爬,不是血液在“走弯路”,而是下肢静脉瓣膜功能异常、血液淤积导致的静脉曲张。长期站坐、肥胖、年龄增长、女性激素变化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病风险,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引发酸胀、皮肤病变、血栓等问题。

轻度曲张通过改变习惯、穿弹力袜就能缓解,中重度则需要微创或手术治疗。日常保持活动习惯、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鞋袜,能有效预防静脉曲张。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双腿远离“蚯蚓”困扰,保持健康灵活。

(史晓宁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院 血管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