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介入治疗后伤口悄悄 “长”?这些小动作能帮它恢复更快

2025-08-08 13: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介入伤口:藏在“针眼”里的修复大战
提到介入治疗,不少人会觉得“伤口肯定很小”——毕竟大多是通过穿刺血管完成的,皮肤上往往只留下一个像针眼似的小伤口。可别被这小小的伤口迷惑了,它的“修复工程”一点都不简单。

介入治疗时,医生会通过导管、导丝等器械穿过血管到达病灶,治疗结束后拔出器械,皮肤上的穿刺点需要慢慢愈合,而血管壁的穿刺处更得小心翼翼地修复。这个过程就像一场“隐形的施工”,皮肤表层、皮下组织、血管壁层层递进,得按顺序一步步“长好”。要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比如出血、感染,就可能拖慢恢复进度。

所以,介入后的伤口虽然看着不起眼,却需要精心呵护。那些能帮伤口恢复更快的“小动作”,其实是在给这场“修复大战”添砖加瓦。

二、术后初期:给伤口“安营扎寨”的安静时光
介入治疗刚结束的几个小时,是伤口“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最该做的“小动作”,就是让伤口所在的部位好好“歇着”。

比如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术后需要平卧,穿刺侧的腿要伸直,避免弯曲。这可不是医生故意“限制自由”,而是因为弯曲腿部会牵扯到穿刺点,可能让刚形成的凝血块脱落,导致出血。就像刚砌好的墙,还没干透就晃动,很容易塌。这时候乖乖躺着,让身体集中“精力”修复伤口,就是最实在的帮助。

同时,要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没有渗血、渗液。如果发现敷料变湿,别自己动手换,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他们会用专业的方法处理,既避免污染伤口,又能准确判断出血情况。这个阶段,“不动”就是最好的“动”,给伤口一个安稳的修复环境。

三、适度活动:给血液循环“加把劲”
等过了术后初期的“制动期”,就该给身体来点“温和的运动”了。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血液循环会变慢,伤口周围的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恢复自然会变缓。这时候的小动作,重点是促进血液循环,又不能牵扯伤口。

比如卧床时,可以轻轻活动脚踝。缓慢地勾脚、伸脚,重复几次,能让腿部的血管“动起来”,防止血液淤积。但要注意,动作幅度别太大,尤其是穿刺侧的肢体,避免用力过猛。如果是上肢穿刺,可以轻轻活动手腕和手指,同样能起到促进循环的作用。

起身活动时,要先慢慢坐起,适应一会儿再站起来,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刚开始走路要慢,步子别太大,感觉伤口有牵扯感就停下来歇一歇。这些轻柔的活动就像给伤口周围的“修复部队”送补给,让营养和氧气更顺畅地到达需要的地方。

四、伤口清洁:给修复环境“扫扫地”
介入伤口虽然小,但保持清洁干燥是避免感染的关键。这方面的“小动作”做得好,能减少伤口发炎的风险,让修复过程不受干扰。

术后伤口会用敷料覆盖,在医护人员更换敷料前,要注意别让敷料沾水。洗澡时可以用防水贴把伤口包好,避免打湿。如果不小心弄湿了,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更换,就像给伤口换“干净衣服”,防止细菌趁机“溜进去”。

平时穿衣服要选宽松、柔软的款式,避免穿紧身衣物摩擦伤口。穿脱衣服时动作要轻,别拉扯到伤口周围的皮肤。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是在给伤口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修复空间”。

五、饮食调理:给修复“工程队”添粮草
伤口愈合需要“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大多来自日常饮食。所以,介入治疗后的饮食调理,也是帮助伤口恢复的重要“小动作”。

蛋白质是伤口修复的“主力军”,像鸡蛋、牛奶、瘦肉、鱼虾等食物里就有丰富的优质蛋白,每天适量吃一些,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建材”。维生素C也不能少,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菠菜,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让伤口长得更结实。

要注意的是,别吃太多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东西可能会让身体“上火”,影响伤口愈合。另外,多喝水能让血液循环更顺畅,帮助身体排出废物,间接为伤口修复“助力”。把饮食调整好,就像给修复“工程队”备足粮草,让它们能干劲十足地工作。

六、情绪管理:给身体“松松弦”
可能有人会觉得,情绪和伤口恢复没啥关系,其实不然。紧张、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释放一些影响愈合的物质,拖慢伤口修复的进度。所以,保持轻松的心情,也是帮助伤口恢复的“隐形小动作”。

要是觉得心里烦躁,别憋着,跟医护人员说说,他们会帮忙想办法缓解。心情放松了,身体才能更专注地进行修复工作,就像给紧绷的琴弦松松劲,才能弹出更和谐的调子。

七、观察与反馈:给伤口恢复“盯进度”
伤口恢复过程中,自己的观察和及时反馈也很重要。每天可以留意一下伤口的情况,比如敷料是否干燥,周围皮肤有没有红肿、发热,有没有疼痛加剧的感觉。这些“小动作”能帮你及时发现问题。

如果发现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范围扩大,或者出现肿胀、疼痛加重,甚至有液体渗出,要马上告诉医护人员。别觉得“小题大做”,这些可能是感染或愈合不良的信号,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就像给伤口恢复“盯进度”,及时发现偏差并纠正,才能保证修复工程顺利完成。

八、避免误区:这些“好心”可能帮倒忙
在帮助伤口恢复的过程中,有些看似“好心”的做法,其实可能拖后腿,得特别注意。

比如有人觉得伤口得“捂着”才好得快,其实敷料只要保持清洁干燥就行,不用裹得太厚,否则不透气,反而容易滋生细菌。还有人会忍不住想摸摸伤口,哪怕洗了手也不行,手上的细菌太多,很容易造成污染。

另外,别擅自用酒精、碘酒等消毒剂涂抹伤口,这些刺激性的东西可能会损伤正在修复的组织。伤口的消毒和护理,交给医护人员来做更稳妥。避开这些误区,才能让伤口在正确的呵护下顺利恢复。

九、不同部位伤口:小动作要“量体裁衣”
介入治疗的穿刺部位不同,伤口恢复的注意事项和小动作也略有差别,得“量体裁衣”。

经股动脉穿刺的伤口,恢复期间要避免长时间蹲坐、弯腰,这些动作会增加腹部和腿部的压力,影响血管修复。上下楼梯时,先迈健康的一侧腿,再迈穿刺侧的腿,减少对伤口的牵扯。

经桡动脉穿刺(手腕处)的伤口,要避免用穿刺侧的手拎重物、用力握拳,洗脸、刷牙时动作轻一点,别让伤口受力。可以适当做些手指伸展运动,但别过度用力。

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调整小动作,才能让帮助更精准,伤口恢复更顺利。

十、耐心等待:给修复一点“时间魔法”
最后要说的是,伤口恢复需要时间,急不来。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伤口大小和位置不同,恢复速度也会有差异。有的可能几天就基本长好,有的则需要一两周甚至更久。

别因为看到别人恢复得快就着急,也别因为伤口恢复慢就焦虑。只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做好那些有助于恢复的小动作,给身体足够的时间,伤口自然会悄悄“长好”。就像种子发芽、开花结果,都需要时间的滋养,伤口的修复也离不开耐心等待。

介入治疗后的伤口虽小,却承载着身体恢复的重要一步。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就是在为伤口的顺利愈合“添力”。相信在精心呵护下,伤口会悄悄完成它的“修复工程”,让身体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魏娜 河南省肿瘤医院 微创介入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