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儿科门诊的小患者数量总会迎来一波高峰。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是最常见的“常客”,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更是高发人群。数据显示,秋冬季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夏季上升40%,而由上呼吸道感染进展为肺炎(尤其是支气管肺炎)的比例可达15%-20%。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咳嗽、发热往往手足无措,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一、分清“上感”与“肺炎”:呼吸道的“分层防御战”
人体的呼吸道就像一条从鼻腔延伸到肺部的“通道系统”,自上而下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下呼吸道则涵盖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其中支气管与肺泡的炎症就是我们常说的支气管肺炎。
1.上呼吸道感染:“表层炎症”的信号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多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喉部,表现为:
-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咽痛、轻微咳嗽,可能伴有扁桃体肿大;
-全身症状:低热(38℃左右)、精神稍差,但食欲和活动力基本正常;
-病程特点:多数5-7天可自愈,免疫力较弱的宝宝可能持续1-2周。
2.肺炎(含支气管肺炎):“深层侵袭”的警报
当病原体突破上呼吸道屏障,向下蔓延至支气管和肺泡时,就会引发肺炎。其中,支气管肺炎是儿童最常见的肺炎类型,炎症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导致气道狭窄、肺泡渗出,影响气体交换,表现为:
-核心症状:咳嗽加重(频繁且有痰)、发热持续(38.5℃以上,甚至高热不退)、呼吸加快(如1岁宝宝呼吸≥50次/分钟);
-危险信号:喘息、鼻翼扇动、口唇发绀(青紫),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病程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持续2-3周,甚至引发呼吸衰竭等重症。
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上感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影响小”,而肺炎(尤其是支气管肺炎)会“累及呼吸功能、全身症状明显”。
二、秋冬高发的三大“推手”:为何孩子更易中招?
秋冬季节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重灾区”,与环境、病原体和儿童自身特点密切相关:
1.环境因素:病原体的“温床”
-气温骤变:冷空气刺激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黏膜干燥,屏障功能下降,病原体更易入侵;
-空气密闭:秋冬开窗通风减少,室内空气浑浊,病毒、细菌浓度升高,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湿度降低:干燥空气会损伤呼吸道纤毛功能,导致分泌物排出困难,利于病原体滋生。
2.病原体活跃:病毒与细菌的“联合攻击”
秋冬季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等活跃度显著上升,这些病毒不仅可直接引发上感,还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铺路”,增加继发支气管肺炎的风险。研究显示,约30%的儿童支气管肺炎是病毒感染后合并细菌感染所致。
3.儿童生理特点:呼吸道的“天然弱点”
-气道狭窄: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管径较细,黏膜稍有肿胀就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加重感染;
-免疫不完善: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
-咳嗽反射弱:婴幼儿咳嗽反射尚未健全,无法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易导致感染向下蔓延。
三、预防关键:从“阻断感染”到“增强抵抗力”
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需从减少病原体暴露、强化自身防御、及时干预轻症三个维度入手,形成“全方位防护网”。
1.阻断病原体传播:切断感染路径
-做好个人防护:家长和孩子外出时戴口罩(尤其去人群密集的医院、商场),回家后立即洗手(用流动水+肥皂搓洗20秒以上);家人感冒时避免亲吻孩子,接触孩子前戴口罩、洗手;
-保持环境清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定期清洁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避免带孩子去通风差、人员密集的场所,尤其在流感、RSV流行季;
-远离感染源:若孩子所在幼儿园或班级出现上感、肺炎病例,可暂时减少集体活动,避免交叉感染。
2.增强呼吸道防御:打造“天然屏障”
-科学喂养:6个月内坚持纯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如IgA)可保护呼吸道黏膜;添加辅食后,保证蛋白质(如鸡蛋、瘦肉)、维生素A(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维生素C(如新鲜水果)的摄入,这些营养素能增强黏膜修复能力;
-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保证孩子每天充足睡眠(婴幼儿12-14小时,学龄前儿童10-12小时),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天气适宜时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晒太阳、散步),每天1-2小时,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寒能力,但避免在大风、严寒天气外出;
-保护呼吸道黏膜:避免孩子接触二手烟、油烟、粉尘等刺激物,这些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防御功能;室内保持适宜湿度(50%-60%),干燥时用加湿器(每天换水、定期清洁,避免霉菌滋生)。
3.及时干预轻症:阻止感染“升级”
-识别早期信号:当孩子出现鼻塞、流涕、轻微咳嗽等上感症状时,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和呼吸情况。若发热超过3天不退、咳嗽加重(尤其夜间咳醒)、呼吸变快,需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肺炎;
-合理护理轻症:上感初期,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保持清淡饮食;鼻塞时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分泌物后用吸鼻器轻轻吸出;咳嗽有痰时,可空心掌由下向上轻拍背部(从两侧向中间),帮助排痰,避免痰液堵塞气道;
-避免过度用药:上感多为病毒性,无需滥用抗生素;体温低于38.5℃时优先物理降温(如减少衣物、温水擦浴),高于38.5℃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专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避免自行使用成人药物或复方感冒药。
4.疫苗接种:主动免疫的“强力武器”
疫苗是预防特定病原体感染的有效手段,尤其对肺炎预防意义重大:
-流感疫苗:每年9-10月接种,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减少因流感引发的上感和继发肺炎风险,6月龄以上儿童即可接种;
-肺炎球菌疫苗:包括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可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肺炎、中耳炎等,PCV13适用于6周龄至5岁儿童,建议尽早接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近年新上市的RSV疫苗可预防婴幼儿RSV感染,RSV是引发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常见病毒,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建议优先接种。
四、特殊人群防护:重点关注“高危宝宝”
以下儿童因自身抵抗力较弱或存在基础疾病,更易发生上感和肺炎,需加强防护: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需格外注意保暖,避免温差过大;
-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病患儿:基础疾病会削弱呼吸道功能,需严格遵循医嘱接种疫苗,避免感染诱发病情加重;
-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儿童:改善营养状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增强抵抗力。
秋冬季节的呼吸道健康防护,关键在“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如做好日常清洁、强化营养、及时接种疫苗、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就能有效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尤其是支气管肺炎)的发生风险。让我们用细心和科学,为孩子的呼吸道健康撑起“保护伞”,平安度过秋冬季节。
(李玲玲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小儿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