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障碍:不是“不努力”,可能是大脑“线路”有点乱
有些孩子明明挺聪明,可上课总坐不住,注意力像断了线的风筝,老师讲的内容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写字歪歪扭扭,算数学题总出错,不是漏看数字就是记错符号。这时候别光说孩子“不用功”,他们可能正被“学习障碍”缠上——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线路”出了点小故障。
从中医来看,学习障碍多和“心、肾、脑”有关系。心主神志,负责注意力和记忆力,就像大脑的“接收器”;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肾精充足才能让大脑灵活运转,好比给机器加够“润滑油”;如果这两个脏腑功能失调,“接收器”信号弱,“润滑油”不够,大脑处理信息就会变迟钝,学习自然跟不上。
针灸就像个“线路维修工”,能找到那些“接触不良”的节点,用细针轻轻“调试”,让大脑的“信号”重新顺畅起来。
1.学习障碍的“中医密码”:不止是“注意力不集中”
中医把学习障碍的表现分得挺细。有的孩子属于“心不藏神”,上课眼神飘忽,老师叫好几声才反应过来,记东西转眼就忘,就像大脑里缺个“储存柜”;有的是“肾精不足”,脑子转得慢,一道题讲好几遍还不懂,平时也没精神,像没上够发条的玩具;还有的是“肝阳偏旺”,坐不住,小动作多,一点动静就分心,像揣了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这些情况不是孤立的,往往互相掺杂。比如肾精不足的孩子,可能同时心不藏神,既记不住又坐不住。针灸治疗时,会根据不同的“密码”选不同的穴位,就像修不同的机器要用不同的工具。
二、针灸如何帮孩子“集中精神”?
对付学习障碍,针灸的重点是“调神益智”,让大脑的“指挥中心”恢复秩序。选的穴位大多和“脑”“神”有关,比如百会穴,在头顶正中央,像个“信号塔”,刺激它能提升注意力,让涣散的精神“聚”起来。很多孩子扎完百会穴,会说“脑子好像清醒点了”。
还有风池穴,在脖子后面,脑袋和肩膀连接处的凹陷里。这个穴位能给大脑“供血供氧”,就像给缺氧的机器通上新鲜空气。对于那些上课总打哈欠、脑子昏沉沉的孩子,风池穴是个好帮手,扎完后会觉得脖子不僵了,思路也顺畅些。
另外,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三指)也常被用到,它能“安神定志”,帮孩子控制住乱跑的思绪。就像给胡思乱想的大脑装个“刹车”,让注意力能稳稳地“盯”在书本或黑板上。
2.不只是扎头:身体穴位也能“帮大脑”
别以为只有头上的穴位能管学习,身体上的很多穴位也能“远程帮忙”。比如足三里穴(膝盖下三指),是个“补能穴”,能帮脾胃吸收营养,给大脑提供“能量”。有些孩子因为吃饭不好,营养不良,脑子转不动,扎扎足三里,胃口好了,精神头也足了,学习起来自然更有力气。
太溪穴(脚内踝和跟腱之间)能补肾精,就像给“髓海”加水。肾精足了,大脑这个“水池”就满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会跟着提升。对于那些“记东西慢”的孩子,太溪穴是个重要的“补给站”。
这些身体穴位和大脑就像“远程联网”,刺激它们能间接调整大脑功能,比只扎头效果更全面。
三、抽动障碍:身体的“小抽搐”藏着“大情绪”
有些孩子会突然眨眼睛、耸鼻子、咧嘴,或者嗓子里发出“吭吭”声,甚至甩胳膊、踢腿,自己控制不住,这就是抽动障碍。这些“小动作”不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身体里的“气机”乱了套,像脱缰的小马在到处窜。
中医认为,抽动多和“肝、脾”有关。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情绪和身体的“张力”,如果肝气太旺,就像拉太紧的弹簧,容易“蹦”出各种不自主的动作;脾主“运化”,如果脾胃虚弱,身体里会产生“痰湿”,这些痰湿会“干扰”神经,加重抽动。
简单说,就是身体里的“气”和“痰”在“调皮捣蛋”,针灸的作用就是把它们“安抚”住,让身体恢复平静。
3.抽动障碍的“针灸对策”:先“平肝”再“化痰”
治疗抽动障碍,针灸会先从“平肝”入手,把过旺的肝气“降”下来。太冲穴(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是“平肝”的主力,它像个“减压阀”,能把肝火“泄”出去。很多孩子扎完太冲穴,频繁的眨眼、咧嘴动作会明显减少,就像躁动的情绪被悄悄抚平了。
然后要“化痰”,解决脾胃虚弱的问题。丰隆穴(外踝尖上八寸)是“化痰高手”,能把身体里的痰湿“化掉”。痰湿没了,神经少了“干扰”,抽动自然会减轻。就像清理掉机器里的“杂质”,运转起来更顺畅。
还会用到合谷穴(手背虎口处),它能“疏风解表”,帮身体把“扰乱神经”的“邪气”赶出去。合谷穴就像个“门卫”,守住身体的“大门”,不让捣乱的因素进来。
四、针灸治疗的“节奏”:慢调细理才有效
不管是学习障碍还是抽动障碍,针灸都不是“一次见效”的魔术。这些问题大多是慢慢形成的,治疗也需要“慢慢来”。一般每周治疗2-3次,坚持1-3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刚开始可能变化不大,有些孩子的抽动甚至会暂时增多,这不是“变坏了”,而是身体在“调整反应”,就像清理房间时先把东西翻出来一样,过一阵就会慢慢好转。
家长别着急,别总问孩子“今天好点没”,这种过度关注反而会给孩子压力,加重症状。就像给植物浇水,天天扒开土看根长没长,反而会影响它生长。
4.耳穴:贴在耳朵上的“镇静贴”
对于怕扎针的孩子,耳穴压豆是个好选择。耳朵上有对应“肝”“脾”“神门”“皮质下”的穴位,把王不留行籽贴在这些地方,孩子平时用手轻轻按一按,就能起到持续的“镇静”作用。
比如贴“肝”穴能平肝,贴“脾”穴能化痰,贴“神门”能安神。这些小豆豆就像“微型调节器”,藏在耳朵上,不影响孩子上学、玩耍,却能默默发挥作用。很多孩子觉得“贴耳朵”很有趣,比扎针容易接受多了。
五、针灸时的“小细节”:让孩子不害怕
孩子对针大多有点怕,这时候的“小细节”很重要。针灸前可以让孩子看看针有多细,告诉他们“就像小蚂蚁轻轻爬一下”;治疗时多和孩子说说话,问问他们“疼不疼”“哪里不舒服”,让他们有安全感。
尽量选细一点的针,进针快一点,减少疼痛感。有些孩子扎针时会紧张得攥拳头,护士可以握着他们的手,或者让家长在旁边陪着,这些都能让孩子放松下来。
5.配合“小习惯”:让针灸效果更持久
针灸不是“孤军奋战”,配合一些小习惯能让效果更好。
对于学习障碍的孩子,每天固定一个“学习角”,环境要安静,没有玩具、电视干扰,让孩子知道“在这里就是要学习”,慢慢养成专注的习惯。每次学习时间别太长,5-10分钟开始,慢慢增加,避免孩子疲劳。
对于抽动障碍的孩子,要少看电子产品,电视、手机的强光和快速画面会刺激神经,加重抽动。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跑跑步、踢踢球,既能发泄多余的精力,又能“疏肝理气”,比闷在家里强多了。
饮食上也要注意,少吃辛辣、油炸食物,这些会“助肝火”;少吃甜腻食物,避免生“痰湿”。多吃蔬菜、水果和杂粮,让脾胃“轻松”一点。
六、家长要做的:“不关注”也是一种“帮助”
对待抽动障碍的孩子,家长最该做的是“不关注”——别总盯着孩子的抽动动作,别批评“你怎么又眨眼了”,也别反复提醒“快控制住”。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更紧张,抽动更厉害,就像越提醒“别想老虎”,脑子里越会出现老虎一样。
家长应该“假装没看见”,该吃饭吃饭,该玩就玩,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慢慢放松。同时多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比如画画、搭积木,转移注意力,抽动往往会在孩子专注做事时减轻。
对于学习障碍的孩子,家长要多“鼓励”,哪怕孩子只进步了一点点,也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有信心。别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慢慢引导才能让他们跟上步伐。
6.针灸安全吗?有什么要注意的?
只要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师操作,针灸是很安全的。针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不会传染疾病。扎针的地方可能会有点红,很快就会消,不用紧张。
但有几种情况不适合针灸:
l 孩子发烧超过38.5℃时,身体太虚弱;
l 皮肤有破损、溃疡的地方;
l 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少,容易出血不止。
这些情况要等身体好了再做治疗。
针灸后别马上剧烈运动,让身体休息半小时左右。饮食上别吃太凉的东西,以免影响气血流通。
七、针灸不是“唯一答案”:综合调理才最好
针灸虽然有效,但不是治疗学习障碍和抽动障碍的“唯一答案”。对于学习障碍,可能需要配合康复训练,比如专注力训练、感统训练;对于抽动障碍,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需要结合中药调理。
就像种地,针灸是“浇水”,其他方法是“施肥”“除草”,配合起来才能长得好。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针灸+其他”的综合方案,让效果更稳定。
家长别指望“只靠针灸解决所有问题”,但也别小看针灸的作用,它能为其他治疗“铺路”,让孩子更快地恢复。
八、孩子的“小进步”:比“完全好”更重要
治疗这些问题,别追求“一下子全好”,要多看到孩子的“小进步”。比如抽动的孩子,从每天眨眼睛几百次变成几十次;学习障碍的孩子,从坐不住1分钟变成能坐5分钟,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变化。
中医讲究“循序渐进”,身体的调整需要时间。就像春天播种,要慢慢等发芽、长叶、开花,急不来。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针灸能做的,就是用最温和的方式,帮孩子调整身体的“内在秩序”,让那些“不听话”的注意力和“不受控”的小动作慢慢消失。给孩子一点时间,给针灸一点耐心,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平静和专注。
(郭素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