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饮食护理:关键调整策略

2024-06-07 12: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40%-80%,显著削弱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风险、降低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科学、个体化的饮食护理干预是改善其营养状况的核心支撑。以下是关键的饮食护理调整策略:

1.能量与蛋白质优先:构筑康复根基

目标导向:首要目标是阻止体重下降,满足超高代谢需求。能量摄入需显著高于普通成人(常需25-30 kcal/kg/d甚至更高),蛋白质是关键(建议1.2-2.0 g/kg/d),修复组织、维持免疫力。(1)优质来源:优先选择高生物价蛋白质:蛋类、乳制品(酸奶、奶酪)、禽肉、鱼肉、瘦肉及大豆制品。烹调宜软烂易消化(蒸、炖、烩)。(2)密度提升: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增加食物“营养密度”。如在粥、汤、牛奶中加入蛋白粉、肉末、坚果粉;选择强化营养的食品。

2.症状导向的精细化管理:破除进食障碍

治疗副作用(恶心、呕吐、味觉改变、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早饱)是进食的主要障碍,需针对性应对:(1)恶心呕吐:避免油腻、气味强烈食物;选择清淡、干燥食物(苏打饼干、烤馒头片);冷食或室温食物气味较小;尝试酸味食物(柠檬水);餐间补充水分,避免餐中大量饮水。(2)味觉异常:根据患者喜好灵活调味(糖、醋、香料等增强风味);尝试不同质地食物;加强口腔清洁;使用非金属餐具可能减轻金属味感。(3)口腔黏膜炎:提供温凉、细软、润滑食物(酸奶、布丁、蒸蛋、烂面条);避免酸、辣、粗糙、过热食物;进食前后漱口。(4)食欲不振/早饱:坚持“少量多餐”(6-8餐/日);抓住食欲较好时机进食;可在餐前适度活动;避免饮用过多汤水占据胃容量;选择营养密度高的“小份”食物。

3.科学利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当日常膳食难以满足目标需求时,口服营养补充(ONS)是首选策略:(1)及时介入:在发现摄入不足或体重下降趋势时尽早使用,而非等到严重营养不良。(2)个体化选择:根据患者消化功能、疾病状态(如糖尿病、肾病)、口味偏好选择合适类型的全营养配方粉或液体制剂。(3)“加餐”策略:在两餐间或睡前作为营养“加餐”补充,不影响正餐食欲。目标是每日额外提供400-600 kcal能量和30g+蛋白质。

4.整合多学科团队协作

有效的营养干预绝非仅靠患者或家属,需专业团队支持:(1)核心角色:注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进行专业营养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定期随访调整。(2)协作网络:医生、护士、药师、心理师、社工等共同参与。护士在症状观察、喂养支持、教育中作用关键;药师关注药物-营养素相互作用;心理师处理进食相关的焦虑抑郁。

5.动态评估与分阶段调整

患者营养状况和需求随疾病进程、治疗阶段、副作用变化而动态变化:(1)持续监测:定期评估体重、膳食摄入量、血液生化指标(如白蛋白、前白蛋白)、人体成分、主观整体评估(PG-SGA)等。(2)灵活应变:治疗方案改变(如手术前后、放化疗周期)时,需预见性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如术后早期以流质/半流质逐步过渡;严重黏膜炎期依赖肠内营养液或管饲。(3)目标调整:不同阶段目标可能从“维持体重”转向“改善生活质量”或“支持姑息治疗”。

结论

改善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预后,精细化、个体化的饮食护理不可或缺。其核心在于足量优质营养供给、精准对抗治疗副作用、善用科学营养补充、依托团队专业力量、贯彻全程动态管理。早期、积极、持续的营养干预应成为肿瘤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石,为患者筑起抵御疾病、守护生命质量的坚实防线。

(刘利利 河南省中医院 肿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