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约70%为脑梗死。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本文将详细解析脑梗死的7大高危人群,并提供科学预防建议。
一、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头号推手”
风险等级:★★★★★
数据 :约54%的脑梗死与高血压相关,血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30%。
机制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预警信号 :头晕、头痛、夜间血压波动大(需动态监测)。
预防建议 :
坚持服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糖尿病患者需<130/80mmHg)。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g),避免腌制品、加工食品。
二、糖尿病患者:血管的“隐形杀手”
风险等级:★★★★☆
数据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机制 :高血糖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微血管病变和大动脉粥样硬化。
预警信号 :四肢麻木、伤口不易愈合、视力模糊。
预防建议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空腹血糖<7.0mmol/L。
优先选择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等兼具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
三、心房颤动患者:血栓的“制造工厂”
风险等级:★★★★★
数据 :房颤患者脑梗死风险增加5倍,约20%的脑梗死由房颤血栓脱落引起。
机制 :心房不规则颤动导致血液淤积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引发栓塞。
预警信号 :心悸、气短、脉搏不规则(可自查桡动脉搏动)。
预防建议 :
长期抗凝治疗(华法林需监测INR,或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
避免酗酒、咖啡因过量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四、高脂血症患者:血管的“淤泥堆积者”
风险等级:★★★☆☆
数据 :LDL-C每升高1mmol/L,脑梗死风险增加25%。
机制 :低密度脂蛋白(LDL)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引发血栓。
预警信号 :眼睑黄色瘤(脂肪沉积)、跟腱增厚。
预防建议 :
LDL-C目标值:普通人群<3.4mmol/L,高危人群<2.6mmol/L,极高危人群<1.8mmol/L。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首选,必要时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五、吸烟者:血管的“慢性毒药”
风险等级:★★★☆☆
数据 :吸烟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4倍,被动吸烟风险增加30%。
机制 :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促进血小板聚集。
预警信号 :晨起咳嗽、活动后胸闷。
预防建议 :
彻底戒烟(戒烟1年后脑卒中风险降低50%)。
可借助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安非他酮等药物辅助戒烟。
六、肥胖/缺乏运动者:代谢综合征的“代言人”
风险等级:★★★☆☆
数据 :BMI≥30者脑梗死风险增加40%,久坐人群风险增加20%。
机制 :内脏脂肪分泌炎症因子,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预警信号 :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脂肪肝。
预防建议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饮食遵循“地中海模式”(多蔬果、全谷物、橄榄油,少红肉)。
七、有家族史/高龄人群:不可忽视的“遗传时钟”
风险等级:★★☆☆☆(家族史)、★★★★☆(高龄)
数据 :直系亲属有脑卒中史者风险增加30%;55岁后每增加10岁,风险倍增。
机制 :遗传因素影响血管弹性及凝血功能,年龄增长导致动脉硬化不可逆进展。
预警信号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
预防建议 :
40岁后每年检测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
严格管控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
八、综合预防:记住“ABCDE”原则
A(Antiplatelet) :高危人群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天)。
B(Blood pressure) :定期监测血压,避免波动过大。
C(Cholesterol) :控制血脂,尤其关注LDL-C达标。
D(Diet & Diabetes) :低盐低糖饮食,管理血糖。
E(Exercise) :坚持运动,戒烟限酒。
结语
脑梗死虽凶险,但可防可控。上述7类高危人群应尽早筛查(如头颈部CTA、经颅多普勒),建立健康档案。记住:干预一个危险因素,就能降低一份发病风险 。从今天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守护你的脑血管健康!
(张勇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四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