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它的发生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以下将详细介绍心房颤动从药物到手术的多种治疗选择。
一、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之控制心室率药物
控制心室率对于房颤患者至关重要。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从阻断心脏 β 受体出发,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达成减慢心率、减少耗氧、缓解症状之效。初始多以小量 12.5mg 美托洛尔普通片,日服 2 次起,再依心率动态调整,静息心率宜控于 60 - 80 次 / 分。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借抑制心肌钙通道,削减心肌收缩力以降心率,地尔硫卓常用 90 - 180mg,日服 3 次,适用于难耐受 β 受体阻滞剂或合并支气管哮喘者。洋地黄类之地高辛,能增心肌收缩力并缓房室传导,尤在伴心力衰竭时适用,维持量每日 0.125 - 0.25mg,只是使用中需严密监测血药浓度,严防洋地黄中毒,以此保障用药安全与有效性。
2.药物治疗之转复窦性心律药物
转复窦性心律可改善房颤患者心脏功能与症状。普罗帕酮作为 ⅠC 类抗心律失常药,靠抑制心肌钠通道、减慢传导速度,助力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仅有轻度心脏结构改变者适用,常规 150mg,每 8 小时口服 1 次,可按需微调,日最大量不超 900mg。胺碘酮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经多离子通道作用,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适用于各类房颤,特别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者。用法复杂,先予 150mg 静脉注射(10 分钟内)作负荷量,后静脉滴注维持或转口服,口服量 200 - 600mg / 日,维持量 100 - 200mg / 日,然长期用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肺间质纤维化等风险,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以便早发现早处理。
3.药物治疗之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与栓塞事件。传统的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降低血液凝固性。使用时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为 2.0 - 3.0。初始剂量常为 2.5 - 3mg,每日 1 次,因个体剂量反应差异大,调整剂量时务必谨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具有起效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优势。达比加群酯一般 110mg 或 150mg,日服 2 次;利伐沙班 20mg,日服 1 次;阿哌沙班 5mg,日服 2 次。在非瓣膜性房颤血栓预防中表现出色,但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需谨慎用或调整剂量,以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风险。
二、手术治疗
1.导管消融术
这是目前治疗房颤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手术过程是通过外周血管(如股静脉等)将导管送入心脏,利用导管顶端的电极释放射频能量或冷冻能量,在心房内形成线性损伤灶,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从而使房颤恢复窦性心律。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可达 70% - 80% 左右。但该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可能出现心脏穿孔、心包填塞、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手术费用相对较高,一般在数万元不等。
2.迷宫手术
主要适用于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如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等。手术通过在心房内切割和缝合,形成特定的瘢痕组织,阻断异常的电传导,恢复窦性心律。这种手术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效果较为确切,但由于是开胸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包括出血、感染、心律失常复发等。
三、结语
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专业的医生会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考量。他们会仔细斟酌患者的年龄,因为不同年龄段对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各异。同时,精准评估患者已有的基础疾病,例如是否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等,这些都会影响治疗策略。明确房颤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类型也极为关键。再者,会依据患者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判断。综合以上多方面因素后,精心制定出契合患者个体状况的治疗方案,力求实现最佳治疗成效,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彭威 商丘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